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2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6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89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31.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和不少读者认为赵姨娘母子卑贱下流;<醒世姻缘传>的作者和不少读者认为龙氏母女泼悍、没有教养.如果将赵姨娘母子与龙氏母女进行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上述观点是一种偏见.其实,赵姨娘母子是嫡庶制度的受害者,应引起我们的同情;龙氏母女是男权社会的反叛者,值得我们敬佩.  相似文献   
32.
清代律典虽说是直接详绎《大明律》的产物,但由跨王朝的宏观视野来看,它至少是战国李悝《法经》以降历朝历代修律成果的结晶.经由顺治、康熙、雍正与乾隆四朝持续近百年的不断完善,至乾隆五年,《大清律例》终于告成刊行.至于定例,整个清王朝都在不断修订扩充,成为因时因事发展法律的重要方式.清代中国法律体系的形成机制,可概括为一事一例;它的动态结构,包括情理→律例,这是立法环节;律例→待审案件→情理,此乃司法过程;成案→通行→定例,可谓准立法程序.这一法律体系的基本特点,乃情理与律例永远处在开放的循环过程之中.《红楼梦》所述"探春断事"虽属"家法"的运行,但与《康熙起居注》所载"康熙折狱"对比分析,可清楚地探知清代法律体系的形成机制、动态结构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33.
叶兆言 《东西南北》2014,(16):80-80
上世纪80年代的计划经济,老一辈人都有深刻记忆。记忆这玩意很有意思,像一张褪色老照片,无聊时打开看看,常会引起不一样的感受。对于上岁数的人来说,计划经济不陌生,它与生俱来,我们刚一出生,就仿佛阴影一样紧密伴随。我们都用过粮票,用过布票,这票那票掰手指数不过来,当年有一种豆制品副票,编好号的,到日子发通知,某号可以买酱油,可以买鱼,买酒,为什么叫豆制品副票,而且全国各地统一称呼,没人能解释清楚。  相似文献   
34.
西晋门阀政治引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社会格局对当时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激发了不少庶族寒门之士用诗歌寄予他们的苦闷,主要表现为两种风格:一种是怀才不遇的高唱不平,大声疾呼;另一种则是隐退俗世,乖离现实的绝望吟唱。两种诗歌创作风格都是基于对当时现实的反抗。  相似文献   
35.
东晋末年。朝政夷陵,世族衰落,寒门庶族乘时崛起并以刘裕为核心形成了强大的军事政治集团。随着该集团的发展壮大。一方面其内部不断分化;另一方面。它的世族化趋势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36.
《春秋决狱》佚文评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深入分析《春秋决狱》六篇佚文,可见以经决狱之一斑。它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针对特殊案件而实行,强调主客观条件,创造了若干司法准则,影响了中国封建法律的基本走向,促进了法律解释学的发展。《春秋》决狱在推进法制文明进程的同时,亦存在一些弊端。  相似文献   
37.
唐初统治集团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一个统治集体。这个集团在法律思想上坚持。“德主刑辅”,而“德”的内容就是“无为而治”.其无为而治的法律思想在理论上表现为少欲少为.强调“君无力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在立法上表现为削除繁苛,务求宽简和统一律令,稳定律分;在司法上表现为严格治史,省饼官员,要求官吏各尽其职,守文定罪,皇帝不乱加干涉;同时指出,司法要慎狱恤刑。不可滥杀重刑。唐初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是借鉴历史上的经验和总结历代衰亡教训的结果,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8.
论三代国家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商周三代的国家形态不同于秦汉以后的王朝模式,是由许许多多的“邦”组成的。王是天下的共主,所谓庶邦(万邦)是王的臣属,但王也有自己的邦(所谓“大邦”)。庶邦既包括远古演化而来的原生形态的氏族小邦,也包括通过“封建”而产生的次生形态的邦(封国),可能还包括若干少数族的部落。一个邦往往以一个大邑为中心,包有一定范围的田土,这种大邑显然是一个邦的重心所在。邦的规模以小国寡民型为主。周代的邦国都有姓,“邦姓”反映了小邦由氏族演化而来的事实,邦的血缘(父系)团体色彩仍很浓厚。“邦”与“族”(宗族)、“家”是合一的,邦的统治者往往就是大家族的族长(即宗子,亦即宗族首领)。而西周通过分封产生的邦,与那些由氏族演化而来的原生态的邦国不同,地缘的色彩更浓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小邦通过兼并扩张,其地缘政治实体的性质也就更突出了。  相似文献   
39.
刘宋时期出现了拟作汉魏旧题乐府的新高潮,历来评论均认为模拟太甚,艺术价值不高。其实,时人拟乐府的书写范式发生了转型,针对断裂的文学传统,除陆机外,还纳入汉晋乐府、汉大赋和古诗,甚至晋宋山水、行旅诗等“记忆、文本片段”,使之成为多层、重叠的“杂而不越”的复合行文结构,保证了文本在跨历史的共识中被阅读,使之在诗学重构中获得“新的生命”。此种新型拟乐府反映了当时士族乐府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成为主流文学样式。以鲍照为代表的庶族拟乐府努力贴近此种主流,同时也保留了一定的庶族本色,由此导致了士庶乐府之分流。此种拟作范式的转型、士庶乐府之分流的社会内在动力也无疑来源于当时的社会分层。  相似文献   
40.
"狱市" 试释     
"狱市"之名,首见于<史记·曹相国世家>."狱市"究竟是什么,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解释.陈直先生认为"狱市"就是汉代的"大市".近年,李根蟠先生撰文,认为"大市"与"狱市"不是一个东西;"狱市"即"市狱",是"狱"与"市"的合称;但有的时候,"狱市"和"市狱"又是一个专名,是汉代犯人行刑和服役的地方.近有施伟青先生撰文,认为"狱市"之"狱"从"确",是汉代政府"管理市场贸易活动"的机构.笔者认为,就"狱市"善恶"并容"的功能来看,它显然与汉代民间涉及刑罚的重大纠纷的法外仲裁有关;而"狱市"之得名,则与曹参治齐,于市中为民间涉及刑罚的"私了"提供的专门场所有关;"狱市"和"市狱"是两个各自意义不同的专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