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5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49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02篇
社会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1.
刑事诉讼管辖制度是刑事诉讼活动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能够优化司法资源配置、确保诉讼程序合法正当。当前我国配套的刑事诉讼管辖权异议制度尚未形成,制约了刑事诉讼管辖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些发达国家的刑事诉讼管辖权异议制度相对完善,其中以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为两大流派。美国、日本分别是这两大法系国家的代表,两者虽然在刑事诉讼管辖权异议问题的处理方式上存在不同,但其设立管辖权异议制度的初衷则是相同的。我国可以在刑事诉讼法律体系基本框架内,结合司法实践,有选择性地借鉴域外刑事诉讼管辖权异议制度,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刑事诉讼管辖权异议制度,实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2.
53.
李先伟 《兰州学刊》2011,(2):120-124
2007年修正后《民诉法》确立了案外人异议之诉,但没有规定异议之诉的事由。2008年最高法院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将异议之诉的事由规定为所有权和其他足以阻止执行标的转让、交付的实体权利。学界一般认为,异议之诉的事由为所有权和他物权。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异议之诉的事由还包括了债权。异议之诉事由的规范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4.
我国现行规则将案外人异议之诉的异议事由规定为主张所有权或者有其他足以阻止执行标的转让、交付的实体权利,但并非凡主张所有权的情形下均成立异议事由,而其他实体权利则包括占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以及债权请求权,且在某些具体情形下需作特殊考虑。  相似文献   
55.
关于成吉思罕生年问题,史学界有两种提法:一为公元1162 年,一为公元1155年。本文主前一提法,驳后一论点。后一论点主要由波斯史学家拉施特·哀丁所提出。他的意图就是因公元1155 年是乙亥年,亥为猪。在伊斯兰教徒心目中,猪是一种肮脏的动物。拉施特用这种提法来污辱成吉思罕,意在民族复仇。所以,拉施特之死与这种论点有着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56.
王莉 《经营管理者》2009,(13):214-214
我国《公司法》第75条、143条明确规定了异议股东股份回购制度,这是我国公司法律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表现。但其规定过于纲领化,实践中操作性不强,因此,我国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制度主要应当从适用的公司类型、具体情形、豁免机制等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57.
最近,体坛明星马琳的离婚案备受瞩目,更多的纠纷源于财产如何分割的问题。张宁益的律师声称有证据证明马琳私下转移房产,有隐瞒婚后财产之嫌。无独有偶,本文的主人公吴梅与丈夫的离婚官司,同样因为房产的问题纠缠不清。  相似文献   
58.
谭彬 《理论界》2010,(7):86-87
民事执行异议对于维护当事人及其他主体的合法权益、保证执行活动合法顺利地进行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我国修改前后的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执行异议制度的规定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进一步提出完善建议,希望有助于该制度功能的更为全面的实现。  相似文献   
59.
民事执行救济是执行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对执行机关的执行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时提供保护和补救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它具有保护、监控、平衡、维护社会稳定的多项功能。在执行过程中,执行机关对执行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侵害来自程序上和实体上两个方面。因此,执行救济的方式也就有程序上和实体上的执行救济的不同。我国此次民事诉讼法对执行救济的修改仍未到位,还应在现有的执行救济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执行异议制度,为权利人提供更为全面的保护。  相似文献   
60.
商标法律制度的设计与完善应当以商标权的私权属性为基本导向,商标异议制度也不例外。《商标法》第三次修正对商标异议制度作出了积极却并不彻底的改造。通过比较研究、社会实证研究等方法,遵循商标权的私权理念,淡化商标异议制度的社会监督与自我监督功能,强化其私权救济功能,进一步限制商标异议主体的范围。在具体制度设计上,应当妥善处理公权力运用与私权保护的关系,注重绝对理由审查与异议前置程序的调适,构建真正意义上的“行政一审”审查模式,整合现有的商标异议程序与无效程序,引入冷静期等凸显当事人私权自治的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