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2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31.
本文就李白对陶诗的学习与继承问题,作了新的探讨。指出李白的“古风”受了陶诗《饮酒》的某些影响,其闲适隐逸的一些篇章逼肖陶诗,五律和短篇乐府诗也很有一些风格淡远的诗篇,可见陶诗对李白诗影响殊深。李白对陶诗的神髓深有体会,又善于兴会属辞,因此他对陶诗的学习能做到大而化之、神龙无迹。  相似文献   
32.
阐述了宋代以前我国冲淡美学思想发展的概况 ,并从冲淡美的本质、实现的途径以及创作了大量平淡自然的诗文这三个方面论述苏轼对冲淡美的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33.
我认识吉潭兄是近两年的事,但知道他名字却有七八年了。那是1998年抗洪前夕的事,我因事到九江县城沙河,友人盛情,约我去参观陶渊明纪念馆。纪念馆依山傍水,林木葱蔚,实是一座好园林,竹篱、瓦舍、石阶、塘池乃至菊圃柳巷,错落有致,淡淡地向游人诠释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文化理念。我为陶渊明1500多年之后,仍能在物欲横流的现代闹市中找到这么一个幽雅的去处而不胜感慨,也为营造者的苦心所感动。经打听,营造者中有周吉潭。我想,此人必是个诗人,并是一位能与1500年前的陶渊明用心对语的诗人。  相似文献   
34.
华美是一种独立存在的美学形态,但它不是相对于优美、壮美而存在,而是与素朴美并列存在.华美与素朴美在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相互对应, 相反相成, 相映成趣,各显其美.素朴美与华美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价值,其中以陶渊明的诗为代表的自然美(即素朴美)和以六朝文学为代表的绮丽美(即华美)尤其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和美学意义.肯定和重视这两种基本的美学形态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5.
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有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与描写时间的诗句。通过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看到了陶渊明在面对时间流逝,年华渐老之时,表现出的忧生之情与时不我待的功业意识;看到了陶渊明在晨夕交替,四季更迭中,体现出的平静淡泊的人生态度;还看到了陶渊明面对无限时间与短暂人生时,对于生命的哲学思考。陶渊明为我们构造了一个时间的意象世界。在陶诗的时间意象中,我们看到了陶渊明对于人生的思索与感悟。  相似文献   
36.
后世文人崇陶尊陶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庚和其诗文。对宋、元时代的"和陶集"进行全面的梳理,共辑得"和陶集"20种,考其存佚,且对已亡佚的"和陶集"多方搜集相关材料,力求有较为具体细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37.
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追慕在陶学接受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苏轼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评价比苏轼之前任何人对陶渊明的评价都要高,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超过了他对其他任何一位诗人的推崇,除了屡发赞陶之声,苏轼还创作了一百多首“和陶诗”,显示出对陶渊明诗歌成就的高度认同和师法追慕.  相似文献   
38.
关于陶渊明诗的风格,长期以来人们更多注重他平淡的一面,而对钟嵘所说的陶诗"又协左思风力"有所忽视,我们从陶渊明的思想经历、诗歌创作等方面对陶诗进行具体分析可知,陶诗中的确有一种风清骨峻、豪放有力的别样美.  相似文献   
39.
浪漫陶诗与魏晋佛教有着多方面的联系,从内容题材到语言形式,陶渊明的多篇浪漫诗文都可以找到源自魏晋佛经的凿凿证据。事实证明,“亦真亦幻”的自娱型陶诗所具有的“玩心高明而又脚踏实地”、“言在八荒之表而情甚亲切”的浪漫特色,很大程度是受了魏晋佛教的浪漫想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
清代乾嘉之际诗人张问陶,任莱州知府期间留有内容丰富的判牍传世,为后人称颂。船山判牍既有充溢的文人性情,灿然的文辞风貌,又内含着执著的对伦常合法性的坚守。船山判牍的文学修辞乃至诗性抒发显其性,而对伦常合法性的坚守则显其志,二者结合为一体。它体现了诗人与循吏人格的统一,展示了诗性与法理融合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