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2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苏轼热爱和推崇陶渊明,他的《和陶诗》是其文学成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其人生理念和从政实践的诗性表述,无论对文学史还是思想史均有研究价值,留给后人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42.
《琼州学院学报》2016,(1):15-24
考诸苏轼《和陶诗》的创作过程,不难发现,苏轼被贬谪到岭南的惠州、儋州之后,《和陶诗》才开始大量出现。这充分说明了艰苦卓绝的岭南贬谪生活经历不仅是《和陶诗》创作动机的触媒和人生境界的转变,而且也是其人生体验的极致和审美体验的升华,同时还是其宦海生涯的反思与总结。而这一视角却少有论者涉及到。因此,研究苏轼之岭南贬谪生活体验与《和陶诗》之境界的关系也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3.
苏轼的《和陶拟古九首》组诗,因其五称颂巾帼英雄冼夫人的显赫功绩,一直以来都受到冼夫人研究者的关注。从苏轼的和陶诗入手,深入探究苏轼当年撰写这组诗的背景及心境,并对《和陶拟古九首之五》的写作之源、诗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进行分析,突出苏轼创作该诗时的背景,分析诗的内容及欣赏其艺术特色,从文艺创作的角度,论证其创作该诗的地点。对苏轼从惠州I贬谪到海南儋州来回的路线进行考证,对一些研究者认为该诗写于高州之说进行了分析并否定了这种说法,更进一步考证该诗写于海南儋州。  相似文献   
44.
本文检得清人(含近代)论张问陶绝句十八家,加以考辨论列.目的一方面在于补充胡传淮编著的<张问陶年谱>之缺,另一方面也可以见出张问陶在清代诗坛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5.
苏轼晚年,独好渊明,并立言要尽和陶诗.在考证苏轼和陶诗具体数目的基础上,兼采苏诗各注家之心得,对苏轼和陶诗加以系年考辨,旨在更加具体、系统地还原苏轼和陶诗的历史原貌.  相似文献   
46.
浪漫陶诗与魏晋佛教有着多方面的联系,从内容题材到语言形式,陶渊明的多篇浪漫诗文都可以找到源自魏晋佛经的凿凿证据。事实证明,亦真亦幻的自娱型陶诗所具有的玩心高明而又脚踏实地、言在八荒之表而情甚亲切的浪漫特色,很大程度是受了魏晋佛教的浪漫想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47.
于苏轼个人而言,"和陶诗"是东坡先生贬谪之后寓居儋州时期生命体验的抒写和精神境界的升华;于文体发展而言,"和陶诗"不仅使酬唱这种原本主要是发生在同时代人之间的行为转变为追和古人,由此拓展了唱和诗酬唱对象的古今界限,而且使得原本在前代颇为流行的"拟陶""效陶"二体渐趋衰弱,乃至后世少有人作。东坡先生正是深谙诗歌本出于己,诗情是诗体的内核,而诗体本身是对诗情的兴发与节制,所以能无碍于次韵这一被他人斥为"枷锁"的诗歌创作法则,创作出深刻影响后世的"和陶诗"。苏轼选择次韵酬唱这一具有严格规定性的文体创作"和陶诗",与其"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抒写自然情感的文学观之间并不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48.
南宋政治文化与陆游晚期创作心态及和陶诗的形成有着莫相分离的关系。对持续和战问题喜论恢复的坚持使其被黜,导致了陆游晚期创作心态发生转变,和陶诗缘此而生。陆游与陶渊明堪称为旷世知音。  相似文献   
49.
本文从对《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辛丑年正月五日游斜川》、《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三首诗的分析 ,论述了陶诗以干支纪年的连贯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50.
张问陶的饮酒诗在其诗歌创作中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酒伴随着船山整个诗歌创作生涯,饮酒诗无论是从数量之多还是其内容的丰富性来看都成为了船山诗歌中不可小觑的特征。本文将先概述船山的诗酒人生,接着剖析船山饮酒诗的丰富内容,最后由此探求其饮酒诗的风格特色。从而全面地论述船山的饮酒诗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