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2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51.
苏轼唱和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唱和诗在苏诗中占据着相当的比重,但囿于传统的偏见,往往为人们所忽略。苏轼与苏辙、苏门学士、友人的酬唱,其意义不仅在于诗化日常生活,彰显文人士大夫的雅趣,突显诗歌的交际功能,更在于它反映了诗人真实的心路历程,折射出时代的审美趣味。苏轼“和陶诗”开辟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在对陶渊明的接受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自此以后“和陶”就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2.
苏轼的《和陶拟古九首》组诗,因其五称颂巾帼英雄冼夫人的显赫功绩,一直以来都受到冼夫人研究者的关注。从苏轼的和陶诗入手,深入探究苏轼当年撰写这组诗的背景及心境,并对《和陶拟古九首之五》的写作之源、诗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进行分析,突出苏轼创作该诗时的背景,分析诗的内容及欣赏其艺术特色,从文艺创作的角度,论证其创作该诗的地点。对苏轼从惠州贬谪到海南儋州来回的路线进行考证,对一些研究者认为该诗写于高州之说进行了分析并否定了这种说法,更进一步考证该诗写于海南儋州。  相似文献   
53.
和陶诗,是指苏轼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于扬州、惠州、儋州等地时,以相同的韵律追和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诗,"和陶诗"代表苏轼晚年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的转变,苏轼的诗学思想也是在乌台诗案之后才开始表现出来的。相比于早期的豪放旷达,在政治上受挫以后的苏轼思想变得不再激烈而是平和,和陶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这种平淡的风格正是苏轼晚年诗歌所体现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54.
张保宁 《唐都学刊》2012,28(3):125-126
无论在中国文学史还是批评史上,陶渊明无疑都是一位值得反复称道和深入探究的重要人物。他的衰变的家世、他的桃花源式的人生理想、他的五官三休的经历、归隐后的农耕生活,以及他的有关与菊、与酒、与琴等的民间传说,特别是他留下的诗与文,历朝  相似文献   
55.
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关注,其实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四类1.生死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羁旅、离别之悲,4.孤苦之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陶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的读者,反而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相似文献   
56.
晚清诗人邓辅纶有"和陶诗"76首,作于中年归隐之后。其诗极力追慕陶诗的平淡之美,却不时地流露出感伤基调。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仕宦经历及个人志趣,分析其感伤情绪表现形式和成因,可以发现陶渊明的诗歌中也有感伤的色彩,但比较之下却有不同。  相似文献   
57.
李红霞 《江汉论坛》2004,(5):127-130
陶渊明以其自然纯朴的人生境界和简淡真淳的诗美境界为唐宋文人所仰慕,但时代精神和个人审美趣尚的歧异,唐宋文人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理解择尚也有所不同。本文即以唐宋文人对其受容及其历史动因为基点进行考察,指出唐宋文人虽都推赏其隐逸高风和饮酒雅趣,但唐人主要视陶渊明为隐逸高士,而宋人对陶的文化解读则更为全面立体;较之唐代,宋代对陶诗的品评达到了创作借鉴和理论阐释的双重自觉。  相似文献   
58.
历尽了人生的坎坷,看破了世态炎凉,苏轼用诗人的心灵感悟陶渊明的平淡放达,也用诗人的语言准确地诠释了陶渊明的思想情感,故尔虽隔六百余载,两位诗人的心灵却是一脉相通。文章试从人生经历、个性感悟和语言特点分析陶苏之间的袭承关系。  相似文献   
59.
政治理想坠入泡影的苏轼却在人身的沉沦中张扬了野性自由的精神,在历史的尘雾中重新发现了陶渊明,并引为旷古知音.苏轼带着他独特而深沉的人生阅历与诗性哲思浸入了对陶渊明的全面体验,历史的际遇使这两个相距六百年的诗人在百余篇<和陶诗>中得到了精神的相交.才气横溢的苏轼诗性地阐释、并重新建构了陶诗.<和陶诗>乃苏轼以"我"与"你"的主体间性的姿态对陶渊明理解与对话的产物.  相似文献   
60.
《琼州学院学报》2016,(1):15-24
考诸苏轼《和陶诗》的创作过程,不难发现,苏轼被贬谪到岭南的惠州、儋州之后,《和陶诗》才开始大量出现。这充分说明了艰苦卓绝的岭南贬谪生活经历不仅是《和陶诗》创作动机的触媒和人生境界的转变,而且也是其人生体验的极致和审美体验的升华,同时还是其宦海生涯的反思与总结。而这一视角却少有论者涉及到。因此,研究苏轼之岭南贬谪生活体验与《和陶诗》之境界的关系也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