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6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熊召政 《领导文萃》2008,(15):57-59
张居正用人,打破了君子与小人的界限。总结他用人的经验,最核心的一点就是重用循吏、慎用清流。循吏,就是脑子一根筋,只想把事情做好,把结果放在第一位,而不会有道德上的约束;清流则不同,总是把道德放在第一,说得多,办成的事儿却少。  相似文献   
12.
古代中国司法官的处事风格与角色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深厚的传统法律文化基础上,长期封建集权条件下的古代中国司法官,其司法审判的处事风格和角色意识呈复杂多样性有奉公守法、断狱平恕的循吏;有持法任术、心狠手辣的酷吏.他们追求与充当的社会角色,或是为民伸冤、为民做主、廉洁贤明的清官;或是循循告诫、力行德化、调停诉讼的父母官;或是被社会称为君主之鹰犬、百姓之恶魔的刽子手.  相似文献   
13.
蒋士铨是清中叶极富盛名的剧作家,其剧作存世数量多,情节曲折,情感细腻,具极强的感染力.蒋士铨宣扬“万物有情”的情感理念,肯定男女之情的合理性.他的剧作以儒家忠孝节义思想为主导,同时又有着比较浓的佛道神仙思想.与之前及同时代的剧作家相比,蒋士铨对情的认识最为细致深刻,其剧作情感内含丰富,从多方面反映了他憧憬、追求、苦闷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4.
本文指出 :“公、廉”既是官箴的核心 ,也是古今社会衡量循吏的重要标尺 :“为政之道 ,莫若至公” ,“廉者 ,政之本也” ;进而论述了与“公”、“廉”密切相关的“正”与“私”以及“俭”与“贪” ,以便当代社会能更多地汲取古人行政理论的精华 ,从而使传统文化中的官箴为今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金史》卷一二八《循吏传·张特立》,第2773页:(正大)四年,拜监察御史。拜章言:"镐、厉二宅,久加禁锢,棘围柝警,如防寇盗。近降赦恩。谋反大逆,皆蒙湔雪,彼独何罪,幽囚若是。世宗神灵在天,得无伤其心乎!圣嗣未立,未必不由是也。"按,此段中点校者因"镐厉"后有"二宅"二字,故将  相似文献   
16.
循吏是明清社会行政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从政理念上,循吏忠以事君、恭以事长;清廉施政、治事安民;敬以处事、自律正己。其施政活动,强调可"弃官以全政体",他们劝课农桑,发展地方经济,勤政尽职,决断狱讼,使社会公平公正,教化一方,传承文化,造福黎民百姓。明清时期的循吏虽然人数不多,但其行为理念对当时社会发展还是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贵州自明代永乐十一年建省后,中央政府派出大量流官前往任职,这些来自中原和江南文化精英们,自觉地将中原汉族的儒家思想广泛地传布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遵循朝廷法令,保证地方行政的正常运作,即承担"吏"的职责的同时,又扮演了大传统"师"的角色,以"师儒"的身份积极从事地方教化工作,充分发挥了其培育人才、传播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吏品格与执法公正是儒法两家思考的重要问题。韩非“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思想,推崇法治的根本意义,强调官吏执法教民的治国理念。睡虎地秦简中出现的两种不同“吏道”思想,以及汉代循吏与酷吏的急剧分化,则揭示了韩非“以法为教”思想的终结。《说苑》儒法结合的“为吏之道”为执法公正提供了坚实的人道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察了西汉循吏文化、道德、政治三合一的特征 ,并从思想史的角度论述了这三个特征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作者认为 ,只有对循吏的政治角色有充分的估计 ,才能正确把握循吏的文化、道德特征。文章还对学术界的某些观点提出了商榷。  相似文献   
20.
程遂营 《北方论丛》2001,(1):124-128
传统的“二十四史”中有19史载有《循吏列传》,有10史给酷吏列传。循吏和酷吏(特别是循吏)具有十分明显的群体个性特点,即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博学多识、明于礼法,具有地方(或基层)任职的经历等,而这几个方面正是中国古代监察官选任的基本条件。因而,循吏、酷吏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发生了密切的关系。“二十四史”中《循吏》、《酷吏》两列传涉及人物约350人,其中大约有三分之一通过君主亲授、吏部铨选、台府辟署,或官员荐举等形式位至台谏,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运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循吏、酷吏,特别是循吏参与台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皇权的稳固、吏治的清明,促进了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