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22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50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79篇
社会学   12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强中华 《船山学刊》2009,(3):115-118
苟子笔下之儒,名目繁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为品行低下、才智平庸之儒,贱儒、俗儒是也;二为德虽不贱,才智平庸之儒,陋儒、散儒、腐儒、瞀儒是也;三为德行高尚、才智皆具之儒,小儒、雅儒、大儒是也。荀子深刻批判了各类儒生。他最赞赏道德高尚、才智开通、明于治道的大儒。荀子构建的大儒政治体现了其学说“隆礼效功”的中心原则。  相似文献   
72.
郑淑媛 《中州学刊》2015,(2):117-121
先秦儒道养心观努力的目标都是把心以及养心论证为一个自然而然的事实,但二者在具体进路上分为德行与自然两条进路。先秦儒家主张德行的进路,把人文道德的初始心看成是一个自然事实,通过修养德行使被蒙蔽的初始心重新显现。先秦道家则把虚静自然之初始心看成一个自然存在的事实,通过虚静自然而使歪曲了的初始心重新显现。导致这两种进路的根本原因是二者所承继的文化传统不同,同时,他们各自的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性也决定了他们在养心观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73.
74.
1936年9月下旬,暑热刚过,已到中秋,鲁迅先生大病初愈,又开始写作。后半夜,他读着9月20日上海《大公报》上关于辱华影片《上海快车》的评论,又看到21日报上所载北平丰台中日两军摩擦的电报,不禁百感交集,爱国之心炽热烧,执笔写下了《“立此存照”(三)》,结尾语重心长地说道:  相似文献   
75.
君子是《论语》中最为突出的形象,是孔子仁学思想的体现。君子的德行一直是中华民族道德灵魂的指示灯,历经百代不衰,千年不朽。在《论语》中,对君子的表述基本可以分为直述与对比两种形式,从而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活生生的君子形象。自古及今,君子都真真实实地存在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世人。君子的品德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时俱进,作为人们的道德导师,永远的存在着。  相似文献   
76.
刘德杰 《中州学刊》2006,(5):221-223
《汉书》渗透了“德行决定命运”的历史观,强调了德行对个人、家族乃至天下兴衰存亡的制约作用。这既是班固主体意识的投射,也是对两汉儒学制度化建设与崇尚道德的社会现实的必然反映,是汉代文化精神史学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77.
钟合理 《经营管理者》2013,(19):258-258
如今,形式主义之风盛行于世,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在全国上下都在开展除四风,赢民心的活动中,作为将从事与国民息息相关的医疗行业的医学生,他们又将何去何从。本文主要从医学生的角度来阐述形式主义的危害性以及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78.
文章以网络热点事件议程设置的建构为切入点,从传播内容、传播者和接受者三方面探寻网络议程设置二元对峙的符码.其内容主要表现为弱势群体与公权力的对峙,传播者中草根型的舆论领袖与理性交往的背离,以及集体记忆与现实语境的混响,最终发现当下危机应对策略无法深入到文化内涵层面,“公权力德行”重建才是弥合目前矛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9.
王兴华 《老年世界》2010,(16):29-29
衣冠禽兽这个词,顾名思义,是穿戴衣帽的禽兽,泛指行为卑劣,没有德行或道德败坏的人。过去对品行不端,手中有权势的人,人们常常会在背后议论:别看他衣冠楚楚,道貌岸然,人模狗样的,其实他什么坏事也干过,当过汉奸、走狗、卖国贼、  相似文献   
80.
程鹏翔 《职业》2013,(19):68-68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曾经连连称赞说:"贤哉,回也!贤哉,回也",逢人便夸颜回好学、有德行,短短一万多字的《论语》中,记载孔子夸赞颜回的,就有十几处之多。那么,孔子和颜回之间,会不会也有误会和嫌隙呢?从一个故事可以看出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