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4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7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0篇
人才学   16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261篇
理论方法论   41篇
综合类   800篇
社会学   60篇
统计学   2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91.
《瀛奎律髓》“登览类”诗歌多以人文景观为登览地,内容丰富多样,景物描写多以俯视的视角作鸟瞰式的整体把握,诗歌风格以豪迈悲壮为主;“山岩类”诗歌多以自然景观为游览地,内容较为单一,多以平视和仰视的视角、移步换景的方式进行景物描写,诗歌风格以清丽闲淡为主。二者有较为明显的区别,方回的分类有其合理性。将“登览”与“山岩”细致区分为两种不同类别,体现了《瀛奎律髓》的“诗格”性质。  相似文献   
92.
本文主要从用名、产生基础、与其他几种修辞现象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对回环格进行探讨。目前回环格的用名不很统一 ,有四种情况。名称使用不同 ,有关回环格的范围大小也不同。回环格的产生基础 ,既有客观事物及其属性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这样的的客观基础 ,又有人类的思维和美感这样的心理基础 ,还有把二者联系起来的人类的社会实践。常有把回环格与顶真、回文、警策等几种辞格相混的现象 ,是因为这几种辞格之间有交错相联的关系  相似文献   
93.
英汉翻译中使用四字格,是发挥译语优势的鲜明体现,然而四字格使用不当的情况屡见不鲜,表现为:偏离原文语义;偏离原文风格;偏离译语规范与表达习惯。文章以我国有关翻译出版物和翻译教材中所用四字格为例,揭示四字格运用的是非得失,指出四字格运用上的偏差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隐蔽性,并提出了运用四字格应遵循的标准,旨在说明发挥译语优势和忠实于原文是可以求得契合的。  相似文献   
94.
邵子华 《学术探索》2007,(1):125-128
金圣叹的思想性格极其复杂,其中的许多构成因素互相对立,这在他点评《水浒》的过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他既维护封建制度,又崇尚率性而为;既沉溺于传统的文化意识,又能够从传统文化意识中站立起来。他的意识深处始终存在情与理的尖锐冲突。金圣叹外儒内庄,释心墨行,一颗敏感的心在两个极端之间来回追逐。  相似文献   
95.
黄坚波 《云梦学刊》2004,25(1):84-85
中国传统雕塑一方面有着辉煌成就,但另一方面中国雕塑却一直是一门非“艺术”的艺术。它始终处于民间创作的地位,从未作为一门艺术的独立形态而发展,根源在于中国雕塑存在着理论缺失。究其原因,则在于中国传统哲学的限制;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论指导;落后的科学技术的制约;传统习惯的制约等等。中国的雕塑工作者有必要更多的掌握西方的理性认识,从而给民族艺术带来新的生机和发展。  相似文献   
96.
周进芳 《学术论坛》2002,2(1):106-109
本文对意格的来源和形成、基本内涵以及与意境的关系等进行了初步阐述 ,认为意格是古代关于诗歌创作主体的一个重要诗学范畴 ,它与意境一道构成了诗学领域的永恒话题。  相似文献   
97.
《人谱》与儒家道德伦理秩序的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园 《河北学刊》2006,26(1):42-52
发生在明代后期的士大夫的“修身运动”,以其思想与方式(尤其方式)深刻地影响于后世,余风至今未泯。本文以明末大儒刘宗周所撰《人谱》为主要分析对象,考察其时儒家之徒的道德实践,探究他们当此危机时刻与修身有关的思想脉络。作为对流行于其时的袁黄《功过格》的反拨,刘宗周的《人谱》意欲申明儒学的原则,校正道德修炼中追求功利的倾向。有关的思想逻辑,却已非近人所能知。  相似文献   
98.
巩本栋 《文史哲》2007,(1):95-102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唐五代诗格中的“势”论,有其特定的理论渊源。“势”的含义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尤其是被兵家借用为兵法概念,即兵“形势”和兵“技巧”以后,遂进而影响到东汉以后的书论,意谓字体的形状和结体的态势;影响到文论,即指文章的风格。至唐王昌龄撰为《诗格》,提出“十七势”等诗学概念,则谓诗歌创作中的运思和意脉的流转变化。至于皎然《诗式》、齐己《风骚旨格》、僧神《诗格》等,虽借用禅宗话头,巧立名目,然其所谓“势”论,也大抵与王昌龄相近,而与禅学中的“势”并无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99.
本文用大量实例从一格功能扩大的角度,以语句内(包括谓语一格、从属于名词一格、从属于动词一格、时空一格)和语句外(包括主体一格、话语一格、接续一格)两大层面来论述俄语口语中的分析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0.
周进芳 《学术论坛》2004,(4):135-138
诗学的范畴很多,对其理解也多有差异,在实际运用中常出现混淆的现象。文章从"诗法"意义上的"格"与"境"入手,探讨"意格"和"意境"这两个诗学范畴的形成和嬗变,并在区别这两个范畴的过程中,勾勒了自唐以来中国古代诗学理念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