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22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240篇
社会学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 毫秒
11.
“人性”新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性问题的提出乃源自人“形而上”的思维倾向,人性是什么?人性如何?古今中外人们对此作了不同的定义和界说:中西人性论有着各自的路径、内容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中国当前则有“社会属性说”、“两性说”、“共同本性说”三种主要的人性论。总结中西人性探究的理论得失.可知合理之人性探究应遵循的若干基本规则或前提。而人性的新的理论界说可以为:追求生存优越。  相似文献   
12.
人之是客观存在的。人对自由的追求 ,实际上就是对行的承认。韩少功不辞“迂阔” ,史铁生不惜“以身饲虎” ,残雪则彻底暴露人性之 ,三位作家各自立足于一个独立的时间频点 ,对现实构成了全时空的对抗 ,为中国文学趟出了一条活路  相似文献   
13.
莫贤梁 《理论界》2013,(3):110-118
本文首先诠释曼德维尔"私即公利"这一"无赖之语"中所包含的深刻自发秩序思想,并用"化为善"一语概括其内容,然后阐述斯密与休谟对他的批评与发展。斯密提出的无形之手的神奇功效可用"化私为公"一语来概括。从曼德维尔的化为善到斯密与休谟的化私为公,是自发秩序理论的修正和发展。最后,阐述化私为公的实现过程与必要条件。本文诠释了他们的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发现,即基于人性论视角的自发秩序思想:在无形之手引导下,人们从利己天性出发追求其私利最大化的同时,却出乎意料地实现了社会公利的结果,一种化私为公的市场秩序就自发地形成了。本文旨在阐明,在他们的自发秩序思想中所蕴含的基于人性论视角的利己人假设所推演出实现化私为公的可能性之逻辑,并通过对其诠释而作出理论的重构。  相似文献   
14.
能者勿戏恶     
张前 《可乐》2010,(5):15-15
蛇的天敌是鹰。有一条蛇决定向鹰挑战,为家族报仇雪恨。 蛇不会像鹰那样飞翔,也不会像羚羊那样奔跑,只好苦练喷射毒液的本领。经过几年练习,它自信毒液的喷射已经达到百发百中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红楼梦》的最后情节中,王仁、贾环等人合谋将巧姐聘嫁于外藩王爷。藩王查知底里系世代勋戚之后,坚令回绝。此举既使故事有大起大落的跌宕韵致,又塑造了藩王品高德邵的美好形象,寄寓了作者对少数民族官员的殷殷深意  相似文献   
16.
论严复对国民“恶根性”的批判与改造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清末改造国民性思潮中 ,严复首次提出了国民“根性”问题 ,本文从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及改造方法等方面对戊戌时期严复关于国民“根性”的批判与改造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文章认为 ,严复站在中西对比的高度对国民“根性”表现的分析只是对国人中某些阶层、群体存在的“根性”的批判 ,对其形成原因所作的探讨则是比较深刻的。他主张改造国民“根性”从改造传统教育着手的思想虽然只是站在传统经济结构、政治文化基础上的反传统 ,具有片面性和不彻底性 ,但仍然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7.
鲁迅改造国民性的目的以及强者型的人格,是他“”的美学观形成的重要原因。之美既是鲁迅美学观的独特性所在,更是其深刻性所在,它所蕴含的叛逆精神和战斗精神,是文学的灵魂,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大理周城的白族村民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民间宗教态度,即"惠及凶神煞",本文提供了"善请火神"、"敬拜罗刹"、"供养蟒蛇"三个田野调查材料.这种民间智慧是一种高明的"驭"与"用"之道,它的别出心裁的分类逻辑、达成和谐的良好路径、包容"他者"的文化态度皆给予我们当下文化建构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9.
至善的上帝所创造的整个世界都是美好的,那么为何还有?是从哪里来的?这是奥古斯丁一直思考的问题。他认为上帝所造的一切物都是好的,包括人,但为什么人会犯罪而堕落呢?为什么在善的决断上出现了问题?不论是“始祖”受“蛇”的“引诱”,还是“始祖”与“蛇”的“共谋”,但都是因为“自由意志”,所以在择善避上自趋于下流,背离了上帝的看护和嘱托,为世俗之事所累,过着肉身无法支撑起高贵灵魂的龌龊生活,上帝面对人类如此尴尬的境地,上帝知情却怨而不怒,在十字架上漠视着人类的无耻。  相似文献   
20.
生死问题是人生的重大问题,历代中西哲学家都对此问题进行过思考与讨论。从多方面对庄子和波德莱尔的生死观进行比较,能够了解到中西思维在生死问题上的差异与相似之处。庄子和波德莱尔都有悦死生的思想和超越生死的愿望,庄子是通过豁达超脱的"真人"来实现的,而波德莱尔是在厌倦与孤独中,由作为"英雄主义最后的闪光"的浪荡子的闲逛与反叛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