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22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240篇
社会学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莎士比亚在张扬善的同时,也揭示善的毁灭;在颂扬和表现人高贵的理性的过程中,也展示了一幅幅人性堕落、情欲泛滥的画面,具体体现为前期创作中的各种非道德化倾向和中后期创作中无所不在的。这种展示表明莎士比亚是个“善一体”的人性论者。人性中的来自于哪里呢?莎士比亚戏剧所体现出的,并非完全如唯物论者们所说是社会历史的原因导致了,他对的展示也不仅仅只是为了揭露现实和批判社会。在他看来,源于人的自由意志。一方面,自由意志使人区别于禽兽而成为人,而另一方面,自由意志中的欲念又使人性中充满着各种罪。简言之,他认为是人性中固有的规定性。他的人性观体现了形而上的精神关注,是对人的有限性的辨证认识。  相似文献   
22.
古代对人性的探讨一直存在,最为著名的理论是代表儒家学派的孟子性论与荀子性善论。他们对人性的解说都有其各自的道理,孟荀二人的人性论都是对孔子人性观的继承和发展,这就使得两人的理论不同之中有相同。  相似文献   
23.
善与是道德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我们无法轻易对善作出判断。圣经旧约《创世纪》认为在神创造的世界,只有吃了善树上的果子才拥有智慧能分辨善。尼采宣称凡是增强人类权力感,增强我们人类的权力意志以及权力本身的东西,都是善;凡是源于虚弱的东西都是。这些说法都具有一定的道理,但不一定都合理。善之动力与要求是来自内在良知的,之动力与要求来自不正当的欲望,但是善与之内容与判断准则还必须兼顾外在处境。善与的评判者可以是上帝,也可以是权力感的增加与否,但更是如卢梭所说,是"良心"。本着良心所做的事为善,昧着良心所做的事为,而"好心做坏事"的定夺又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24.
人类历史上 ,战争因其危害社会 ,摧残文化而为人类永世唾骂、痛恨。但战争客观上又有推动文化发展的一面 ,主要表现在推动人类制度文化发展 ;给被征服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机 ;落后民族为先进民族所同化 ;激发被征服民族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推动反战争精神文化发展等方面。战争对人类文化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是通过的形式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5.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先天规定好了的;通过对先天本心的养护就可以实现人的道德化;康德则认为人性是由自由意志决定的,是善相互调和的历史过程,人性的实现是善对的拯救过程。这两种人性观造成了中西人格特征的基本差异。  相似文献   
26.
本文以基督教关于的起源的追问为参照系,梳理儒家自先秦到明末关于的问题的主要观点,从中发现:儒家道德教化学说的一个根本特征是没有建立起为的行为负责的道德主体。这是儒家道德教化深刻的内在危机及其体系在明末陷入瘫痪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7.
有关敲诈勒索罪的客体 ,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将其认定为一种复杂客体 ,即其在侵犯被害人财产权利的同时还会侵犯到被害人的人身权利。从关于犯罪构成中客体要件的认识入手 ,敲诈勒索罪客体只能是一种简单客体 ,即财产所有权。  相似文献   
28.
林艳梅 《北方论丛》2003,1(6):92-94
关于“”的历史作用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有许多精彩的、深刻的论述。在两位经其作家看来,与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根基性决定地位不同,“”的历史作用主要体现在,它构成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的、重要的动力,是促进历史进步的重要杠杆。  相似文献   
29.
在《蝇王》中,戈尔丁在揭示人性主题的同时,也将赎救的主题隐含其中。同时,由于赎救主题的存在,人性主题的揭示又在辩证的意义上逆向地指明了人性趋向至善、人类精神获得拯救的道路。  相似文献   
30.
陶清 《学术界》2003,(3):185-191
王门后学因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的内在矛盾而分化 ,并因此而诱发了一系列哲学论战 ;其中 ,关于“本体工夫之辩”和“性善本体与心体无善无之辩”的哲学论战 ,对于明末清初哲学思想的演变、尤其是以“黜虚崇实”为思想理论特征的实学思潮的兴起 ,有着涤旧布新、破块启蒙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