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45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49篇
社会学   1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何曹操家族的女人都有悲剧性的下场?她们在英雄的雄心万丈之外有着怎样的心灵世界?还是讲讲曹家的媳妇吧,嫁入曹家的女人的确不容易。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叙事诗发展到唐代已经完全成熟,并表现出以悲剧性的秀美为主要特色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3.
潘滨 《领导文萃》2008,(24):27-31
1978年11月27日.中科院计算所34岁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第一次从《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关于科学养猪的文章,他感叹“气候真是要变了”。2007年年初出版的《激荡三十年》上卷选择了这样一个喜剧性的开头,来说明中国有一批先知先觉的人.“在这个寒意料峭的早冬,感受到了季节和时代的变迁”。而一年后出版的下卷,则用1993年3月某个傍晚的一抹黄昏展开了稍显悲剧性的叙述:  相似文献   
14.
《去年的树》故事简短,却意味深远,可以进行开放式与多层次解读,可以从友谊的童话、永远的失去、生命的深层体验以及童话的悲剧性等层面解读,也可以对叙事形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死亡叙述,是<金瓶梅>与<红楼梦>文本叙述中的主体内容之一.由于两部作品在死亡场景描写、死亡意象设置,以及死亡的叙述功能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对死亡的叙述中,<金瓶梅>传达出的是"善恶有报"的道德劝戒,而<红楼梦>在体现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倾向的同时,也把我们引向了对生存的悲剧性的体验.  相似文献   
16.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永刚 《社科纵横》2005,20(1):188-189
威廉·莎士比亚 ( 1 5 6 4— 1 6 1 6 )于 1 5 96年 ,取材于乔万尼的短篇小说《蠢货》、《罗马人的事迹》和英国剧作家马娄的《马尔他岛的犹太人》 ,写成了一部他第一阶段后期著名的喜剧《威尼斯商人》。此剧的主角之一夏洛克的命运牵动着成千上万读者的心 ,他的毁灭 ,激发了人们对他的怜悯和对当时社会的恐惧。本文将从民族、宗教等方面申诉夏洛克形象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7.
一部成功的长篇创作 ,必然有其成功的典型人物塑造。井石作为讲述湟水谷地人民苦难史的能手 ,先后在《麻尼台》与《金梦劫》两部长篇小说中有形刻画了两个典型的悲剧性人物 ,从而使主人公的人性裂变在悲怆意蕴中显其复杂与痛楚的同时 ,凸显了作品的深刻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试论孔子学说及其性格的悲剧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孔子的学说是对社会与人生的完美设计和终极关怀 ,富有情感性和理想性 ,在本质上是不实用的 ,然而又非实用不可 ;而一旦实用 ,则必然发生质变。这种思想学说的悲剧性 ,决定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伟大愚执 ,又使其性格具有深刻的悲剧性。孔子思想学说与性格的双重悲剧根源于其学说与性格的双重错位 ,由此塑造了孔子泽被中华的伟大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19.
萨特在其1939年的文章中称,时间是《喧哗与骚动》这部小说的真正主题。小说情节的混乱和时间秩序的错乱体现了该小说的深层时间动因。表面看来,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悲剧是由从未露面的中心人物凯蒂造成的。实际上,造成他们悲剧的原因恰恰在于他们的错误时间观。本文拟从班吉、昆丁、杰生及迪尔西四人的时间观出发,通过探讨他们对时间的看法来阐述他们各自的悲剧性,从而突出福克纳本人忘记过去,立足现在,憧憬未来的时间观念。  相似文献   
20.
作者以独特而富有个性的审美趣味和文艺评论尺度,对长篇历史小说《天子娇客》作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评述。其中所论及的历史题材的作品如何与当代读者沟通;如何看待历史小说的所谓“影射现实”等理论问题,在当下文艺评论界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