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45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49篇
社会学   1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在<水浒传>中,潘金莲先"不肯依从"于大户,后又不满自己的畸形婚姻,这是对统治阶级、封建社会的挑战与抗争,但后来她却成了西门庆这个流氓、无赖加恶霸的无耻淫欲的牺牲品.潘金莲的人生追求是必然的、合理的、"有价值"的,但实际都"不可能实现",因此构成了她的悲剧命运.虽然其通奸、害夫行为历来为人的不齿,但其悲剧性命运却是封建制度下任何一个追求爱情幸福的妇女的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92.
传统的文学批评在审视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时,往往从主人公保罗在其成长过程中同其母亲葛楚德之间超乎正常阈限的亲情关系切入,将小说析介为诠释和确证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范例。本文变换视角,把父亲瓦尔特·莫雷尔的悲剧性命运同西方社会的工业化进程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指出“正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和非人的劳力条件、生活状况扭曲了他的精神世界,破坏了他的家庭和谐,摧残了他身心两方面的健康”,认为该小说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个人进行精神分析,更重要的是从人的精神困境中寻找社会方面的原因。因此,《儿子与情人》除了个人性的心理学主题之外,还有着深刻的社会批判主题。  相似文献   
93.
晚唐咏史诗的取材与当时社会背景、审美风尚、诗人心态等主客观因素密切相关,在晚唐倾覆衰颓的社会背景下,晚唐诗人的矛盾心态造成了他们偏重悲剧美的审美情趣,进而在咏史诗选材上也偏重"悲剧性",并从中反思历史、伤悼今时,把对史实的熔铸与意义的提炼结合得空前完美。  相似文献   
94.
贾宝玉的悲剧性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中的宝玉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悲剧角色。他的悲剧是一种由外部环境所造成的、命定的窒息。他本身处处充满矛盾,似乎很难让人释怀。但联系作者生平的遭遇,却又不难解释。作者将宝玉作为自身的影子,赋予他极高的天分,寄予他极大的希望;同时又清醒地知道:环境所限,他不可能有何作为,必将走向幻灭。作者生平亦是注定满腹才华,却终生不得施展。二者合二为一,成就不朽的悲剧。  相似文献   
95.
试论尤金·奥尼尔剧作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剖析奥尼尔悲剧的悲剧性,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剧作家从人本体即人类自身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生存困境的角度探索和描绘了人类悲剧命运的内在根源;其二,分析了奥尼尔在展示人类悲剧命运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批判意识;其三,列举了奥尼尔善于采用多种非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对悲剧性效果的强化,充分体现了剧作家的悲剧创作所达到的美学高度。  相似文献   
96.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对封建时代的生活深恶痛绝和愤怒抗议的巨著,是一部对封建社会予以全面批判的现实主义杰作。有着完整的悲剧性格的林黛玉,生动地体现着一个叛逆的贵族少女在封建礼教重压下的悲惨命运,在生理上和精神上承担着因袭的重负。她渴望自由,追求着自主的婚姻和爱情。但是,在腐朽的贵族社会里,这样的人是没有生活权利的。  相似文献   
97.
文章从男性权威和政治强权这两个社会背景之下,简要论述了严歌苓女性文学作品中的悲剧性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98.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 ,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 ,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 ,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 ,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99.
刘浩 《延边大学学报》2004,37(3):104-107
白嘉轩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新、旧时代交替下的一个新的农民形象,在他的身上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深刻地暴露出中国封建伦理道德的腐朽和愚昧。由于进步、消极的两种意识在他头脑中的融合、冲突,因此导致其行为"动机与结果的完全悖反",体现了其鲜明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00.
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造就了世界艺术史上的辉煌,而作为复兴运动发源地和中心的意大利,更是产生了诸如米开朗基罗这样的雕塑巨匠.米开朗基罗在进行雕塑创作时,并不是将完美的身体比例放在第一位,而是执着于自己的内心,将作品看成是自身意念的载体.但在外界势力的压抑之下,他常常无法实现自己的创作理想,这些都导致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同时也使得他的雕塑作品表现出了一定的悲剧性.此文通过对尤利乌斯二世陵墓和梅迪契陵墓雕塑的分析,探讨这些作品中所展示的米开朗基罗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