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48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74篇
社会学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布迪厄社会学核心概念“场域”与“惯习”的引入有助于分析翻译场域和译者惯习的互动关系。通过对抗战时期重庆诗歌翻译场域与译者惯习关系契合或失和的考察,着重指出译诗的选材、诗人国别以及主题的选择和语言形式均受制于抗战文化场域的规则,同时译者惯习能动地建构和形塑翻译场域,投射出译者的主体身份和翻译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2.
朱伟珏 《浙江学刊》2005,(3):174-178
本文对布迪厄旨在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的理论性探索进行较为详尽的考察.布迪厄指出,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是社会科学领域内最根本、最具破坏作用的一对范畴.为了克服这一对立并实现其统一,他除了从认识论层面对此进行批判性考察之外,还提出一个可以同时弥补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不足的重要概念--惯习.他的社会学认识论,以及奠定其方法论基础的"惯习"概念为我们打破社会学领域内的各种对立并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学范式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3.
阿富汗困局是当前国际安全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国内暴力活动的外溢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区乃至全球安全与秩序.阿富汗的政治动荡自20世纪70年代持续至今,实现阿富汗政治稳定的关键在于完成现代国家政治体制的建构.阿富汗的国家建设是全球性力量、区域性力量和国内独特的社会文化力量之间复杂博弈的过程.通过场域理论和过程分析的重新诠释,本文认为在阿富汗国家建构的历史过程中,其政治结构包含了内外多种竞争性力量,并在多次互动过程中造就了阿富汗碎片化的政治结构.而政治结构、精英惯习和外部干预之间形成的特殊组合类型,是阿富汗国家建构进程举步维艰和极具"特殊性"的根本原因.在实践过程中,阿富汗政治结构的脆弱性与频繁的外部干预相结合,使得阿富汗长期难以形成稳定的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24.
球迷群体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产物,其行为特征一直受社会关注。本文从场域理论出发,尝试用场域、惯习等理论概念对球迷的群体性行为进行解释。本文认为,球迷的群体性行为与比赛场域的设置、球迷的身份认同有关联。场域理论链接了个体与结构,为我们理解球迷的群体性行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25.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当前社会科学领域的众多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在梳理场域理论基本特质的基础上,尝试锻造"农村场域"的概念,并从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两个层面分析农村场域权力结构的现状。正式权力主体、非正式权力主体和权力缺失群体构成了农村场域的三极权力主体,并在权力运作中体现出相互有别的权力地位,各主体在场域实践中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在博弈中构建农村场域的权力秩序。  相似文献   
26.
潘利侠 《社科纵横》2013,(4):130-135
本文试图从惯习能动性的发生机制切入,探讨惯习概念在布迪厄文本中的原初意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阐明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主要区别,指出在惯习概念产生的原初情境已经改变的条件下,惯习概念的内涵势必也要发生一定的转变,由此本文尝试对布迪厄不加区别地将这一得自传统社会的概念使用于现代社会各领域的做法予以一定的批评和完善。  相似文献   
27.
布迪厄用"实践"调和了传统人类学有关结构与行为、文化与人之间的二元对立观.以实践理论考察社会文化现象,布迪厄提出了"文化再生产"理论,认为文化处于一个不断的生产、再生产过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变迁.用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分析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文化变迁现象,可以使我们得到许多启发.  相似文献   
28.
文章探讨了作为仪式实践者的东巴如何看待其在中国丽江纳西喜院婚礼庆典中的真实性问题。通过东巴的人生故事,文章指出,东巴对真实性的判断不仅与旅游客体、社会建构的现实或存在感有关,而且与几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整合了外在世界的仪式表演引发了表演性真实体验,并提供了一种对记忆、惯习与身体化实践之间关联的深度理解。"成为"真实是个体能动性与现实交织互动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29.
张慧  李诚 《学术探索》2014,(7):62-67
失地农民在城市化适应的过程中,并非简单地只是身份的转变,更意味着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的彻底改变。失地农民在城市适应和融入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是:经济收入的不确定、文化价值观的不一致和心理认同感不强以及内部之间存在各种利益博弈。从昆明市第一个回迁房小区Z社区的村民来看,失地农民要真正融入城市,是一种内在式的需求,即是否要变成城市人,关键是在农民自身内在需求的驱动下而决定的。他们根据自身的利益,在各个场域灵活变通地实践着各种惯习,在不断建构着自身的社会网络的同时也在不断建构着自身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30.
亨利·詹姆斯(1843-1916)以其“心理现实主义”和“国际主题”作品著称于美国和欧洲世界。《黛西·米勒》是他早期的一篇短篇名作,描写独立自由率性的美国姑娘黛西,在旅欧美国侨民圈中遭遇的欧美文化冲突。文中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叙述视角开启了无数文人墨客对欧美文化冲突的深层次探讨,而历来大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女性主义以及文中展现的国际主题上。在此则另辟蹊径,通过运用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中的场域和惯习理论,来解读文化资本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