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3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性灵说的核心离不开人的情感精神,是以人的生命表现为根本的,以袁宏道、钟惺、袁枚等性灵说代表性人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司马迁“发愤著书”引论,以屈原与性灵说的联系比论,进而指出,性灵说生命意绪中的“发愤”强调的是“势不能遏”的倾泄,“不平”在本质上为自我存在自然而有的情绪反应,意义重心落在自我个体之上,其总体精神是偏离政教的,并以此区别于传统诗教。  相似文献   
12.
晁补之的赠答送别诗笔墨饱蘸深情,抒写亲友离别时的感伤与慰勉,诗中常常以景寄情,借外物来烘托和渲染其内心情感。晁补之的赠答送别诗既吐露对送别之人深沉真挚的情谊,也借赠答送别诗展现个人的襟抱情怀,通过其赠答送别之作,使人从中可以感知、体察到诗人内心的情思意绪。晁补之的赠答送别诗不仅是作者社会交际的生动记录,也是其内心思想的折光和投影。  相似文献   
13.
女性天地姹紫嫣红——90年代女性小说艺术探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时代的运转必然给文学打上深深的烙印,在90年代,随着社会的转轨,女性写作比以往任何阶段都色彩纷呈.在自由的空间里,女性意识进一步觉醒,她们选择了一个表述“人”的角度,呈现着通人的日常生活状况,抒写个人经验和命运,从而拆解男性文化,表明女性作为一个群体迈入历史的要求和企图.女性特有的敏感性,注定了在写作结构上的弥散化和意绪化.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大量以怀故悼逝为内容的诗歌。这类诗歌通常表现了生者对亡者的无限追思,以情感的悲剧性引起读者共鸣,当中还渗透了文人对人生世态的诸多感悟。本文从怀故悼逝之诗所表现出的生死观、个人身世感等方面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5.
走在雾中--当代作家朱文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70年代生作家,朱文颖小说与她同时代的作家们有着质的不同,她的作品总弥漫着古典的江南韵致,执着于以女性的自觉去抒写女性的内心之痛,营构出伤惋的意绪氛围,而在叙事上则注重对独立情境的设置,使其作品显示出某种滞重感。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明代流人李琦等人的《九日联句》置于中国诗歌发展嬗变和地域文化互有差异的大背景下,从主题继承、点化生新和民俗情结等多种视角出发,分析了《九日联句》所隐寓着的明诗的多题材叠压、多样美感和多层次文化意蕴。在纵向讨源溯流、横向比较个性的思维模式下,认为明诗既得唐诗的某些精髓,又确有其创新独到之处,如明诗的多种传统题材的叠压和融汇,实在是中国古典诗歌题材流变史上尤其值得重视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7.
童年意绪是源于苏童的童年体验,又被苏童投射于小说创作,在小说中逐步稳定和发散开来的精神介质。苏童有意无意地将童年体验带入了小说创作,在作品中虚构了两个"故乡",小说文本充溢着与其童年体验同质的意绪之流。按照童年意绪投射对象的不同,苏童小说童年意绪分为"香椿树街"、"枫杨树村"和其他三个系列的文本表现。  相似文献   
18.
芒克创作于白洋淀时期的“地下涛歌”,蕴藏着其特有的青春纯洁和对大自然的钟爱,充满着亲切鲜活、率真超然的魅力,体现着未被扭曲的本初人性和原始的大地风貌。其以不受羁绊的野性与对生命的裸呈体现了他的独特诗风。  相似文献   
19.
贺兰山这一地理区位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唐代以后,随着中原王朝对宁夏关注的增多,文人们歌咏宁夏的诗词也越来越多。贺兰山是宁夏的天然屏障、重要的军事要地、著名的旅游景区,古代文人对其歌咏的诗词数量众多。古代诗词中有关贺兰山的描写,显现出当时宁夏与中原之间的民族关系,宁夏当时的风土人情以及当时文人的民族情感。可作为史之佐证。  相似文献   
20.
建国前后中国文学中的英雄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忠 《学术论坛》2004,(4):125-129
建国前后,中国文学里充斥着英雄意绪,英雄人物以其超人的勇气和智慧,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文学人物形象的主体。文章通过对英雄人物的考察,将其区分为战士型、农民型、工人型三个类别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英雄人物的叙事模式作了举要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