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27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15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202篇
理论方法论   30篇
综合类   605篇
社会学   46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2 毫秒
71.
词序制约因素在汉英并列二项式中的表现差异部分是由汉英并列二项式本身的固化程度引起。汉英并列连词系统的差异、汉语的“合”和英语的“形合”、汉语的双音词汇化现象的普遍性、英语并列二项式习语化倾向等四种汉英语言系统中的差异是导致汉语并列二项式固化程度较低而英语并列二项式固化程度较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2.
论图像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天然优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洪 《学术论坛》2006,(5):160-164
图像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具有公认的天然优势,这种优势可以帮助人类实现对崇高的追求。这是图像形成“霸权”的根本;直观的图像不仅给人以形象思维,还给人以抽象思维。这是图像受到欢迎的关键。也就是说,图像的深厚内核与人的追求一致,而它的途径又非常简单,符合人的天性。因而在高科技的辅助下,大有独步天下之势。  相似文献   
73.
庞天佑 《中州学刊》2003,(4):113-116
范晔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 ,对自己的史学实践进行反思与总结 ,提出“以为主 ,以文传”的主张。这个主张在中国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历史著作中文与的关系问题 ,第一次直接强调了史识的极端重要性 ,第一次揭示了恰当的文辞表达的必要性。范晔揭示了历史见解与语言表达的对立统一关系 ,提出了自己的撰史原则。从历史认识论角度考察 ,范晔这一主张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4.
苏轼的书法艺术观中,其核心是尚“”,高扬主体精神,在对唐人书法反叛的同时,建立起了自己的书法审美艺术体系。通过对苏轼书法艺术观的分析,可以发现他要求摆脱束缚、自由挥洒的主体精神,追求真实自然的文学艺术观念。他还提倡“技道两进”的书学观,对书写工具也非常重视,具有辩证的思想。  相似文献   
75.
郑晓韵 《天府新论》2005,(6):127-128
在苏轼的词<减字木兰花>出现了三个处于不同审美阶段的"",第一个""--审美期待,第二个""--"立象以尽",第三个""--表达艺术目的以及对文化艺术的反思和内省.在消费社会和当代文化转型的背景下对美学泛化的问题,只有在现实的基础上,继承发扬文学艺术传统,正确运用文学的国民教育功能,才能更好地把握自我价值,超越自我,回归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6.
周进芳 《学术论坛》2002,2(1):106-109
本文对格的来源和形成、基本内涵以及与境的关系等进行了初步阐述 ,认为格是古代关于诗歌创作主体的一个重要诗学范畴 ,它与境一道构成了诗学领域的永恒话题。  相似文献   
77.
巩本栋 《文史哲》2007,(1):95-102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唐五代诗格中的“势”论,有其特定的理论渊源。“势”的含义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尤其是被兵家借用为兵法概念,即兵“形势”和兵“技巧”以后,遂进而影响到东汉以后的书论,谓字体的形状和结体的态势;影响到文论,即指文章的风格。至唐王昌龄撰为《诗格》,提出“十七势”等诗学概念,则谓诗歌创作中的运思和脉的流转变化。至于皎然《诗式》、齐己《风骚旨格》、僧神《诗格》等,虽借用禅宗话头,巧立名目,然其所谓“势”论,也大抵与王昌龄相近,而与禅学中的“势”并无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78.
"立象尽意"之意:元文化之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华元文化是源于自然的文化 ,源于自然的文化使早期的中华民族辉煌于整个世界。大自然对人类是公平的 ,能不能从其中吸取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道理 ,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 ;这个“” ,是人与自然主动沟通之“”。这个“” ,是人和谐自然的创造之“”。有了这个“” ,才能有创造出和谐自然的人生之道 ,以及利用自然而不危害自然的生产生活之器。这个“” ,在《周易》中被表述为“立象尽”之  相似文献   
79.
周进芳 《学术论坛》2004,(4):135-138
诗学的范畴很多,对其理解也多有差异,在实际运用中常出现混淆的现象。文章从"诗法"义上的"格"与"境"入手,探讨"格"和"境"这两个诗学范畴的形成和嬗变,并在区别这两个范畴的过程中,勾勒了自唐以来中国古代诗学理念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80.
饶龙隼 《文史哲》2004,(5):83-89
直到晚周诸子的时代,百家争鸣,言辩盛行。在这种学风影响下,言用制度和志内涵均有新异的变化。而与之同步,晚周用象形制也发生新变,出现一种新质的用象形态——观念具象。它有三个基本特性:(一)具象不是独立外在的实物,而以物象的寓为条件,呈现为一种观念属性;(二)用象是自由灵便的,一方面人为因素增强,可以随地从物类中抽取观念属性,并在不同物类之间建立观念联属,另一方面用象形制的自足自由程度提高;(三)观念属性的凸显,使用象形制脱落礼仪程式之媒介,而完全依赖语言这种媒质,晚周诸子用象的提示语"如"、"若"、"譬"等词,大多从口从言,显示了观念具象的言象媒介情态。就是在观念具象的融介下,言语与志达至深度沟通,并形成了中国最早的言·象·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