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39篇
社会学   1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歌曲的情感表现是声乐艺术的根源和灵魂,在歌曲演唱中具有重要意义.要认识和解决声乐艺术的情感表现问题,首先要认识到情感因素之于声乐艺术的重要性,在重视情感表现的基础上了解如何培养歌曲情感因素的感受力和表现力,继而进一步在演唱实践中将歌曲的思想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至感染观众达到歌曲演唱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2.
本文论述了风景写生的地位和作用,纠正了目前色彩写生教学中存在的对风景写生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太明晰的问题。指出了写生中常遇到的两方面问题。并提供了科学安排教学的两种教学体系:一种是尊重客观的色彩模拟体系;另一种是尊重主观的色彩构成体系,以世界名家的代表作品为范例讲解和论证了两种体系的不同艺术风格,强调了要引导学生对色彩调和与视觉生理平衡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23.
英国19 世纪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作优美动人,闪烁着美和真的光辉,这与诗人“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美学思想是分不开的。本文主要对散见于济慈书信及其诗作的美学思想作一归纳剖析,以便人们对它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认识  相似文献   
24.
本文认为中国诗歌的感受力是天人合一象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文从出世、入世、形象思维方式三方面进行论证,并且详细地阐述天人合一下出世、入世、形象思维的变化.本文认为天人合一思维对我国诗歌创作影响是深远的,几乎涉及到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25.
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确定和课堂讨论的组织引导,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强化写作训练等方法,实施开放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6.
《伴侣(A版)》2007,(11):16-17
<正>想知道伴侣对爱情的忠实程度,最有效的方法是看清楚他的眼皮。眼皮可分成单眼皮和双眼皮,有趣的是,左右不一致的人非常多。A.拥有超过两层以上眼皮的人  相似文献   
27.
语感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感之“感”与“美感”、“乐感”之“感”相同.只是所感对象为“语”——言语。由于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践经验,建立语感,形成语感,并不断积累感受体验.强化语感.走进语感的世界。  相似文献   
28.
邓美 《老年世界》2010,(13):46-46
一、概述 一般来说,人在20岁左右听力最灵敏,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进行性衰退,特别是对高音调声音感受力的减退比低音调更早。这些和年龄有关的听力减退,属于全身组织器官衰老变化的一部分,所以,也称之为生理性老年耳聋。另外,有些老年人的听力缺损与其老年性生理变化不能成比例发展,即所谓超生理性听力缺损,则称之为病理性耳聋。对老年人而言,绝大部分耳聋都属于生理性耳聋。  相似文献   
29.
写作需要作者全部心灵因素和知识储备的综合调动与转化。才气与学力成为写作智力的总和,它规定着写作创造者的观察感受能力、直觉体悟能力和想象能力。在从写作知识向写作实践的转化中,才力渗透在写作全过程中,构成智能集合,“合力”完成写作创造。  相似文献   
30.
19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作品以浪漫主义美丽意境闻名于世.具体而微的形象构思是构造这种美丽意境的内涵,"真与美的统一"原则是这种美丽意境的指导思想.而且,济慈具有独具一格的美学想像与思维,毋庸置疑,"感应"与"反面感受力"是其美学想像与思维的具体体现.济慈诗歌包括两个主流领域,即大自然与爱情,而大自然与爱情又往往相互交织,融合无间,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美丽意境在济慈的诗篇中俯拾皆是,因而不免引起偏颇之见,以为他是一位唯美主义诗人.其实,他的诗歌不仅字句、景物、描写美,而且具有更深层的精神之美,他始终不忘以美的诗篇为人类谋求美好人生的崇高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