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5篇
丛书文集   13篇
综合类   28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21.
根据“序言”和“诗”中的重要词语 ,《形影神三首》诗的主题思想 ,作沿流溯源式的探究 ;陶渊明本着儒家的生死观 ,通过《神释》而表明的观点是崇儒否佛的 ,是一百年后范缜与以梁武帝肖衍为首的佛教有神论展开大论战的预演  相似文献   
22.
据旧题晋无名氏所撰《莲社高贤传》载,慧远雅重陶渊明与陆修静,打破“送客不过虎溪”的惯例,“语道契合,不觉过溪,因相与大笑”。尽管不乏学者对这类逸闻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但唐宋以来“虎溪三笑”不时出现在艺术家笔下,成为诗文或绘画中的有趣题材。这一题材也受到海东艺术家与文学家的关注,不仅引来丹青摹绘,还出现诗文题咏。他们或向往“一笑乾坤窄”的“千古风流”,或追究三贤是否“同调”,或解析慧远“破戒”之因,诸多题旨既可形成与中国相关诗文的参照,也可反映域外文学家对慧远等三贤的评价意见。  相似文献   
23.
北朝晚期,在东魏、北齐的邺城,佛教义学兴盛,出现了一批以“义章”或“论”为题的解经文献,尤以净影慧远《大乘义章》最著名.“义章”与“义”是同一文体,属于“义”的汇编,是真正的中国文体,就其内容的组织结构而言,则是对印度佛教论义传统的继承,有两种基本形态:通论形态的“义章”,主要是对名相的分类与阐释;释论形态的“义章”,直接表现了当时的解经活动.属于后者的“义章”并不多,渐与“义疏”融为一体,常被统称为“章疏”;“义章”主要是指前者,是北朝晚期佛教释义学的主体部分,通常借用印度论典的组织结构,以当时传译的唯识思想诠释中国佛教的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24.
"感应"起源于《周易.咸卦》中先民对男女交感而生人类、万物原始生命意识,《荀子.乐论》首次将"感应"运用于古代文艺美学,西汉《乐记》则作了更为深入的发挥,便使"感应"成为中国文艺美学中论述艺术的本质与产生的重要范畴.佛学东渐后又赋予了"感应"新的意义而焕发出蓬勃生机.  相似文献   
25.
26.
鸠摩罗什的大乘般若思想主要表现在"非有非无"的般若中观思维方式、禅智并重的修行方法、"无常"与"无我"的宗教世界观,在这三方面表现出与中土僧人慧远具有不同的佛学旨趣,鸠摩罗什的般若思想对促进大乘中观思想在中国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也显示了印中佛教文化的不同特质.  相似文献   
27.
曹虹 《中国学术》2000,(4):212-220
随着外来佛教向社会生活的渗透,尤其是东晋以来僧人与社会上层的交涉增多,僧人章服仪轨与传统礼制的差异,作为一个文化问题而变得明显起来,引起士流的关注。除了一再出现对僧人不拜王者感到格格不入,晋宋之际还出现关于僧人袒服、踞食之习的质疑。相对说来,袒服问题较之于踞食问题可能更为紧要。  相似文献   
28.
形神论,也称形神观。“形”,即身,身体。“神”,即心,精神。形神论就是探讨人的身心关系的理论。形与神是人的生命体的两大要素,缺一则不成其为活人。我国古代先哲在探索自然界的奥秘的同时,也都热心探索自身构造的秘密。形体与精神是怎样产生的?复杂微妙的精神活动,其本质是什么?形体与精神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人死后神灭还是神不灭?有鬼还是无鬼?诸如此类的这一系列问题,都是中国古代形神论所着重论述的内容。  相似文献   
29.
南北朝晚期地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净影慧远,他对佛性的阐释是以如来藏思想诠释佛性思想的。对慧远《观经疏》《大乘义章》等论著的研究发现,他在论述净土思想时的语言表达、思维模式、论证形式都与他对佛性思想的讨论接近,甚至一致。慧远以"佛性之因"论证"三土差异",以"性之四门"描述"四门往生因",以"二门体状"讨论"染、净关系",以"不善阴等四门"疏解"五逆十恶"等,不仅推动了佛教解经学的发展,而且赋予净土思想更多的义理色彩。  相似文献   
30.
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略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陶渊明与东晋名僧慧远有过交游,但最终没有像别的隐士那样追随慧远,原因大致有三:①陶渊明思想复杂,但其行事上大体遵循儒家的原则。②陶渊明的哲学思想与佛教有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佛教“形尽神不灭”、“因果报应说”的怀疑。③陶渊明受桓玄影响,对慧远等人保持相当的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