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91篇
劳动科学   64篇
民族学   21篇
人才学   22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37篇
理论方法论   47篇
综合类   153篇
社会学   167篇
统计学   5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55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 毫秒
11.
刘云 《社会福利》2008,(7):52-53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这场造成数万人遇难,万余人失踪的浩劫,给灾区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也给当地人民造成了深重的心灵创伤。  相似文献   
12.
《山西老年》2008,(7):66-67
佩戴着黄丝带、红丝带、绿丝带,在城市、在乡村、在救援现场、在安置点、在医院……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有学生、有教师、有农民、有退伍军人、有退休职工……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相似文献   
13.
自"5·12"四川汶川震难以来,举世震惊,举国同悲.巨大的灾难与痛苦面前,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与向心力再一次进发,民族精神与爱国激情空前高涨.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地抗震救灾过程中,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从自身研究领域出发,及时进行灾难反思,发现问题,研讨问题,提出对策,为抗震救灾工作承担起知识分子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14.
苏玉琼 《理论界》2012,(3):141-143
深入总结汶川救灾重建实践经验,提出"抗震救灾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救灾重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命题,认为抗震救灾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新实践环境下的时代彰显,充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影响力,展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运行规律。  相似文献   
15.
在黑龙江援助湖北医疗队中,有这样一位医生,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抗震救灾、2009年甲流防治都曾留下过他的身影,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又主动请缨支援武汉,全力救治重症患者……半个多月来,哈医大二院呼吸与危重症二病房主任陈宏的名字多次出现在各类媒体中。那么,就让我们全方位地了解一下这位在疫情面前敢于“亮剑”、甘于奉献、勇于拼搏的“老兵”。  相似文献   
16.
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过程中,NGO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资源和发展空间。而随着灾后重建工作进一步展开,来自各方的关注和物资捐助大大减少,新的社会需求和矛盾不断产生,这对于依靠社会资源维持自身发展的NGO来说,无疑是非常严峻的现实。在灾后重建的考验中,NGO如何提升能力,寻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7.
“5.12”特大地震,青川山崩地裂,25万群众受灾,损失特别惨重。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特别是浙江人民的倾力援助下,青川人民坚定“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的豪迈气概,弘扬“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自强精神,打赢了安置攻坚、恢复生产等“十场硬仗”,取得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阶段性胜利。  相似文献   
18.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以四川省汶川县为中心发生了里氏8.0级的特大地震,受灾范围波及四川、陕西、甘肃、重庆、云南等省区,受灾面积达10万余平方公里。在科技部号召下,全国各省市与四川、成都有关科技部门迅速联系,动员组织全国科技工作者,群策群力,统一调配,有序高效地开展了科技赈灾。事实证明,面对我国频发重大自然灾害的现状,为提高科技紧急救助能力,有必要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实施科技赈灾行动。对此,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实施科技赈灾行动的对对策研究"课题组立足实践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机制。为了做好这一课题,课题组的科研人员先后到北川、青川、汶川、都江堰、什邡、彭州等极重灾区深入调研,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具体结合成都市科学技术局科技赈灾的实际工作,编写了《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一书。经作者授权,本刊将对全书进行连载。  相似文献   
19.
雷颐 《中外书摘》2009,(4):22-24
汶川地震,举世同悲。灾害无情人有情,如果将“文革”时期三次抗震救灾与这次汶川抗震救灾略作对比,不难看出政府执政观念、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与进步,因为面对突发性事件、灾难,往往最能反映一个社会、时代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作为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如何高效组织抗震救灾和有序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已成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也是检验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结合玉树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论文分析提出,玉树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有力见证,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生动体现。最后,论文紧密结合玉树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的实践要求,提出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并从将玉树抗震救灾精神贯彻于灾后重建全过程、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加大宣传力度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