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4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49篇
社会学   18篇
统计学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81.
刘易斯拐点对甘肃地区“民工荒”现象的验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甘肃地区出现了"民工荒"现象,是否意味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通过对二元经济模型和刘易斯拐点的理论进行重新梳理,确定拐点的判断标准,即劳动力转移引起农业部门制度工资上涨,进而引起工业部门实际工资上涨。结合甘肃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地区出现的"民工荒"不能认为是刘易斯拐点的到来。解决"民工荒"的对策应该是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加大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科技文化素质;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  相似文献   
182.
程平强 《决策探索》2007,(10):24-25
品牌制胜--创立和发展企业自主品牌 我国中小型加工制造企业总量很多,但多为来料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市场竞争更多的是依靠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低工资来实现的.然而,遭遇"刘易斯拐点"之后的中小型加工制造企业,当廉价劳动力优势丧失之后,还能靠什么来获取利润,赢得发展?  相似文献   
183.
基于污染空间扩散这一遗漏掉的非观测变量将传统线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空间维度扩展成能同时测度环境污染与不同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空间双拐点"模型。基于中国31个省区1990—2012年工业废气面板数据的检验结果显示:某一地区工业废气污染与辖域内、外不同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均呈倒U型,这一结论即使在置换包含不同邻域数的空间权重矩阵之后也具有稳健性,因此遏制工业废气污染需同时逾越辖域内、外经济发展"拐点"。随着产生污染空间扩散的毗邻地区数增加,改善工业废气污染所要求的辖域内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严格,辖域内"拐点"到来呈滞后趋势;而改善工业废气污染所要求的辖域外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则随着地理毗邻关系减弱而趋于宽松。政策提示污染治理需国家层面整体推进、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以及杜绝落后产业的区域间转移。  相似文献   
184.
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刘易斯模型验证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针对目前学术界刘易斯模型在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上的应用讨论,就刘易斯拐点始现、劳动力供求关系、农民工工资变动,以及农业人口流动指标分析等方面具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回顾,并对当前研究现状作了简单评述。  相似文献   
185.
将三段式年龄结构表示为三角图中的点,则其时序轨迹可以表达人口年龄结构演化过程。通过分类梳理世界各国(地区)及中国各省份人口年龄结构的演化模式,并预测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长期均衡位置,发现人口年龄结构演化具有充分的“各态历经性”,可称为“年龄结构转变”,其基本路径是:从多子化的年轻型人口出发,经历少子红利化、转折和负债老龄化3个阶段到达少子-高龄型人口的长期均衡位置。发达国家(地区)已处于第三阶段中期,发展中国家(地区)多处于第一阶段中后期,最不发达的非洲国家(地区)还处于转变初期,甚至还在起点徘徊。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于2010年经过红利拐点进入第三阶段,加速赶上发达国家(地区)的转变进程。预测结果显示,2100年中国人口的均衡年龄结构为少儿占15%、劳动力占55%、老年人占30%,世界各国(地区)也会向这一方位聚拢。  相似文献   
186.
学界关于"刘易斯拐点"的争论颇多,有学者认为我国已进入"刘易斯拐点",有学者又指出我国的"刘易斯拐点"尚未到来,还有学者则认为"刘易斯拐点"本身是个伪概念。在综述学者们观点的基础上,从前提假设、论证思路等视角考察了刘易斯拐点理论的一般框架,并结合中国的制度性因素分析了该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指出"真假刘易斯拐点"不应成为争论的焦点,在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十二五"时期,应着力改善民生福祉,激励劳动者创新的积极性,进而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