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52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75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刘文斌  陈贝 《阴山学刊》2006,19(2):121-124
宋生贵的文艺批评实现了学理与诗性的闪光融合其学理性体现于作者坚持以唯物史观去观察文艺现象、实事求是地评价作家作品,以及评论文章中翔实的论据和雄辩的论证;其诗意表现为批评话语的形象美、情感美和音乐美.  相似文献   
102.
瞿秋白在 1 931年 1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后 ,积极投身于当时兴起的左翼文化活动。他从理论的高度引导了这场运动 ,不仅建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而且在文艺大众化及文艺批评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3.
陈晓慧 《学术交流》2003,2(4):137-139
文艺批评对于创造高品质的精神食粮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中 ,文艺批评在完成其自身价值过程的同时 ,还肩负着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使命。文艺批评家应深刻领会邓小平文艺理论的精髓 ,要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104.
生态文艺美学思想不仅要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狭义理解,而且要“研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处于平衡的审美状态”的广义的理解。从自然生态到生命生态、心理状态,春天的诗交融着自然、生命、人性、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关系上形成了一个动态和谐的生态审美存在。  相似文献   
105.
本文认为王元化的当代文艺批评实践的理论基础是黑格尔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他对当代文艺的总体判断倾向于否定;他认为当代艺术思维的根本缺陷是知性方法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6.
"求真"的思想——文学作品应该反映、表现"真实"的人生或情感——是贯穿于鲁迅各种文学批评的一条主线,鲁迅用它来批判、剪除不求真的"恶草"("瞒和骗的文艺"),也用它来培养、灌溉"佳花和佳花的苗"(能够真实反映人生的作品),其根本目的还是要建设一种"为人生"的文学,促进国人精神的觉醒。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鲁迅进行文艺批评的目的是呼唤一种正视人生的文学。  相似文献   
107.
本文从电影特征及其批判特性出发,对在中国电影批评史上占最长时段(1921年一1985年)的电影社会学批评模式进行了纵向扫描,并力图从中得出富有启示性的结论。笔者认为,尽管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中国电影的社会学批评有许多未尽人意处,但从中国电影批评史的眼光来看,它的历史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108.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安徽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4月29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研讨会”。原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著名诗人贺敬之同志因故未能到会,但他对研讨会的召开极为关注并表示支持。会议由原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梁光弟同志主持。到会的既有郑伯农、陆贵山、董学文、涂途、李正忠、徐非光、苟春荣等老一辈著名文艺评论家,也有《文艺理论与批评》主编陈飞龙、《文艺报》副主编张陵、《文艺报》理论部主任熊元义、文化部《艺术年鉴》副主编祝东力等一批中青年学者,《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的作者张器友、吴家荣、唐先田等,安徽高校、社科院的部分理论工作者黄书泉、李传玺等也应邀到会。  相似文献   
109.
20世纪的文艺理论和语言学理论都对阅读研究提出了纷繁复杂的指导性框架,但在百家争鸣的理论框架之下进行的历时久远的文学作品解读和篇章阅读研究中,发现产生了三次视角的融合:即文本中心、作者中心及人人、文本、人本对话。对这三次视角融合进行了论述,从而得出“人人、文本、人本对话”视角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和全面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0.
共鸣是传统文艺的评价指标 ,而当代文艺有些则以震惊作为自己的标尺。共鸣价值观的文化基础在于形成人们思想、感受的同一性。震惊价值观兴起的原因与文艺表现 ,根源于并且反过来强化了对于个体的人的尊重 ,是市场经济民主秩序的产物。两种价值观在本文之中可以实现对接 ,即可以在同一作品中融洽这两种美学追求。文艺批评中共鸣的低落与震惊的兴起 ,是文艺发展中新潮取代旧制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