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8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3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98篇
社会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51.
20世纪出现了各种文学批评理论.这些理论对我国文学理论工作者、文学创作者甚至高等院校的学生都产生了影响,使他们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及文学欣赏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这些理论的观点.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理论进行简明的论述,使我们对这些理论有进一步的了解,看到每一种理论的可取之处和错误之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达到洋为中用,从而进一步了解文学评论的发展情况,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152.
试论雷纳·韦勒克的批评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纳·韦勒克的《近代文学批评史》是迄今为止这一学术领域规模最大、最具权威的著作。它以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和英加登的美学为理论框架 ,第一次系统梳理了近二百年来西方文学批评的发展脉络。与此同时 ,韦勒克注重对批评家的肖像描绘和个案分析 ,深入辨析每一具体问题 ,避免了轻率的断语和浮泛的概括。他在批评史研究方法上的经验与教训 ,对我们也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3.
新批评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批评流派,而是文论史家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在英美的由一批文学批评家所形成的一种倾向加以的一种概括。新批评家之间存在许多根本性的不同,以至于我们很难把它想象成一个流派,他们的理论也各具特色,但他们共同的倾向似乎仅仅是要把握住一首诗的现实存在的本质与意义。一、批评对象  相似文献   
154.
九叶诗派在对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中普遍存在的浪漫主义滥情与象征主义纯诗逃避现实的两种倾向进行反思的同时,自觉以西方现代主义诗学为参照,提出了"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诗观,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新诗现代化的深入与发展.清理其理论代言人唐湜的诗学思想的外来渊源,可以便捷地把握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理念在中国的传播、接受与变异的若干特征.  相似文献   
155.
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成功地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史书写方法,无论对其争议与褒扬有多少,辩争本身都不是最值得注目的地方。透过辩争,夏先生文学史书写的审美标准和批评方法渐渐完整地展现出来,由此也可探知夏先生真实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56.
英美新批评从属于西方现代形式主义文学理论,文学本体论是理论基点,文本细读是其主要方法。新批评作为一种鉴赏方式在文学批评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对东西方诗歌的解读和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赵丽华的诗歌在文坛曾掀起轩然大波,本文借用新批评的鉴赏方式对赵丽华诗歌进行文本细读获得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7.
从六十年中国文艺思想来看,形式文论很难说站住过脚.但是形式文论在中国的命运依然值得回顾,因为必须了解这个缺失的原因及其后果,才能知道是否需要以及如何补上这个转折.本文详细举例说明:第一,形式论在中国并非毫无根基,而是中国现代文学成形中相当重要的因素,这笔精神财产比我们想象的富厚;第二,语言转折正在中国学界出现,尤其叙述学与符号学两个方面,目前相当活跃,青年学者中正在出现形式文论的热潮.本文就新批评、结构主义、叙述学、符号学四个形式论学派回顾陆台港三地学者已经做出的努力,一个语言转折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58.
新批评认为文学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具有对立调和结构功能的有机整体。这种文学本质论与俄国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文学本质论都是形式主义性质的,但它与后两者又有所不同。通过对新批评派的先驱人物艾略特和瑞恰兹等人的文学思想的追溯和清理,我们可以发现,新批评的文学本质论的哲学基础,主要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形式美学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此外还有实用主义和实在主义等现代经验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