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9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2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2篇
人才学   16篇
丛书文集   993篇
理论方法论   145篇
综合类   1237篇
社会学   57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169篇
  2006年   142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01.
在康德传统和前康德的莱布尼茨—沃尔夫传统之外,德国启蒙还有温克尔曼开启的审美启蒙传统。德国启蒙的审美路线因为多涉及艺术史和文学史而常被狭义上的哲学史忽视。可审美启蒙或“美育”在当下实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温克尔曼的“模仿古人”和卢梭的“返回自然”一样,是对英法启蒙传统的反思。温克尔曼不但在启蒙时代强调文化意识,还通过美化希腊塑造了现代德国的文化认同。真正继承温克尔曼的不是持实证主义立场的维拉莫维茨,而是通过重提希腊问题再次发动审美启蒙的尼采。温克尔曼的阿波罗美学以古典理性主义及其德性理想为内核,是对现代理性主义的深刻批判。尼采则从完全不同的哲学视野出发去谈论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  相似文献   
102.
论陈抟易学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抟所开启的宋代象数易学一方面以《周易》的卦爻象数为基础,另一方面又超出卦爻象数之外,创新性地融合易老之说,积极探索自然万物的化生奥秘。陈抟易道相通、太极是一的宇宙本体论,融合了道家本体论和儒家太极说,并与道教内丹学紧密结合。同时,这种宇宙生成模式对邵雍、刘牧、周敦颐等宋儒以思维性启迪和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3.
以中国现代美学家们对艺术的理解为关注核心,尝试从审美、启蒙和革命的多元视角来切入中国现代美学建构的内蕴问题:一方面具体揭示其建构内蕴的不同表现及成因,另一方面深入探讨其不同内蕴间所形成的张力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美学现代建构内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4.
沈从文的小说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理性启蒙文化传统提出了质疑与批判。他不满于现代中国从底层到上流社会感性主体普遍缺失的状况,试图用审美精神激发生命,使生命的自然性得到升华,使本能转化为创造性力量,获得一种诗意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的审美启蒙是对现代理性启蒙的推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105.
尚杰 《浙江学刊》2008,(3):28-37
"悖谬"的思想属于一直被哲学所排斥的另类,在古希腊哲学中被称作"诡辩".但是自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在欧洲思想界反形而上学浪潮中,"悖谬"的微妙精神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启蒙理性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悖谬"不属于"矛盾辩证法"的精神层次,它延伸到哲学所能理解的界限之外,像是"他者的智慧"."悖谬"试图以更为开放的问题置换或消解围绕being的封闭式哲学提问方式,解放了一种哲学之外的智慧,这种智慧模糊了理性与非理性、精神与心情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106.
余华被不少人认为是“跟鲁迅走得最近的人。”从余华的小说中探寻鲁迅因子,探寻余华在文化精神和创作上对鲁迅的继承。余华在对弱势群体中的农民、知识分子、妇女、儿童的生存状态的极大关注上,在“批判国民性”和“反思历史”的两大启蒙文学主题上,都体现出对鲁迅精神的继承。  相似文献   
107.
中国的文艺启蒙,始于16世纪初的明代中叶.自此而迄于17世纪中期,形成了三次强有力的冲击波.第一波以祝允明、唐寅等"吴中四才子"和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为代表,反对程朱理学之"理"对文艺创作之"情"的束缚,凸显了文艺创作的"情感-审美"特质;第二波以归有光、徐渭等人为代表,标举"天下之至情",凸显了"真我为体,觉灵为用"的创作主体意识;第三波以李贽、汤显祖、袁宏道、冯梦龙等人为代表,以"童心说"的新理性主义文艺思想为旗帜,凸显了"人即是诗,诗即是人"这一文艺启蒙的本质特征和灵魂.文艺启蒙极大地解放了作家的思想和创造力,使晚明文坛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8.
近现代东方文学在东西文化剧烈冲撞的背景下发展,表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与文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某些困惑。东方近现代各民族文学由民族古典文学步入世界文学的进程,经历了启蒙变革、发展成熟、演变分化三个阶段,表现出反映时代精神和民族生活,深厚的民族传统与广泛的群众基础,悲愤与躁动的主体艺术风格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9.
"立法正确"的神话诞生于近代西方工业化的扩展和民族国家的形成,以"新国家学说"所主张的形式与内容相分离为理论基础.首先,它主张立法形式的正确性,要么将立法内容交由权力决定,使"恶法亦法"成为题中应有之义;要么认为内容出自形式,这纵然令人向往,但终究是个"神"的问题.其次,它假定立法内容的正确性,立法者不颁布"卑鄙的"法律,德国民族社会主义的立法实践,使这一假定成为彻底破灭的神话."立法正确"的基本神话,可推出另外两个神话:⑴禁止法官造法和准确把握立法原意;⑵启蒙百姓懂法.同样,这两个神话也是永远不能实现的.文章还探讨了"立法正确"的神话破灭后之可能出路:一是人民的反抗权难题;二是法官如何以理释法.  相似文献   
110.
郭雍是宋代义理易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核心的思想是“《易》言三才之道”。他将“三才之道”贯穿到天人起源、《周易》创作、本体衍化、卦爻交感等易学解释体系的各个层面,在易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