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165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322篇
社会学   1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81.
宋初复古士人如柳开、田锡、释智圆、王禹傅等人的诗学思想普遍体现出对现实的关注。他们赞赏豪健的诗风,这在他们对李白的推崇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他们也推崇杜甫,这显然与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有密切的关系,但杜诗在宋初的地位并不十分突出。作为宋初诗歌三体(白体、晚唐体、西昆体)之一,晚唐体特别受到复古士人的喜爱与接受,这与晚唐体诗人大多为方外之士、具有“古”气及“平淡”的精神气质有关。宋初复古士人的诗学思想不仅在当时独具特色,而且对北宋中后期诗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2.
唐末五代是道教神话发展的高峰时期,崇道的时代氛围和神仙信仰的世俗化为道教神话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背景。这一时期的道教神话作品众多、类型齐全、弘教功能突出,在道教神话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神仙信仰世俗化转变的轨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承前启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83.
宋初三体之一的晚唐体,是一个以僧人、隐士为主体的诗歌流派,其诗歌内容主要表现对山水自然的吟咏和对山林隐逸生活的描绘,形成了一种深幽的审美取向。这其中,居于水类意象首位的是泉,诗人集中把握的不再是水的气势、力量,而是水的韵味、意趣。泉的意象表现了一种清泠的意趣,虚澈澄淡的品性,以及诗人对清净无染的禅意的体悟。居于山类意象首位的是林。林的意象表现了诗人们对深幽景致的追寻,对萧疏的美学境界的喜爱。晚唐体诗歌对山水的表现呈现深幽化、意趣化、韵致化、内倾化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84.
张春燕 《理论界》2013,(10):120-123
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两大封建王朝,即唐和宋的转折和过渡时期.研究这一时期的审美文化,对于辨析唐、宋两代审美风格的差异缘由,以及中国美学史的补充和完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该时期创作的文学文本《花间集》为中心,探讨了这一历史阶段士人阶层在审美对象、审美能力、审美色彩和审美趣味四个方面呈现出来的特点,将其概括为由外而内、由粗转精、“金”的凸显和醇酒美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背后的深层社会政治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85.
魏野诗风归属晚唐体还是白体,在宋代就存在分歧,今人的论述也相对模糊,这涉及到对宋初白体与晚唐体内涵的理解。事实上,语言是否浅易,是否多唱和之作,是否多抒闲适之情等,并非宋初晚唐体与白体的界限,叹老嗟卑的悲哀情绪也不是宋初晚唐体的特色。宋初晚唐体与白体的根本界限在于创作理念的不同。白体主张"见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晚唐体主张"象生意后",苦心经营,锻炼景联与颔联。其中前者强调对景能赋的写实,后者注重缘情布景的营构。质之魏野诗作,则明显属于晚唐体。考辩宋初白体与晚唐体不同的创作理念,是深入认识宋诗发展演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6.
晚唐五代时期的徐夤,是福建文坛一位著名文人,博学多才,诗赋兼擅.他的诗文在流传过程中虽散佚颇多,但诗和赋作还都有相当数量,有着他自己的个性特色.根据他现存作品评价其成就,可以肯定地说,在晚唐五代福建诗史和赋史上,徐夤都堪称名家,体现了晚唐五代文人特有的风格,也带给我们对生命感受的深度、广度和强度,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和诗美学价值,所以深得后人瞩目.  相似文献   
87.
乌江流域是连接中原与西南边疆的过渡地带,随着中原汉民族的挤压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扩张,日渐成为多民族杂居之所,而彝、土家、苗和侗等主要民族的先民大多处于分化成单一民族的过程之中.隋唐五代以来,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针对乌江流域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民族构成的实际,采取设置州郡、派遣官吏,开辟道路、流通物资,推崇儒学、强化教育等方...  相似文献   
88.
晚宋江湖诗派取法晚唐,晚唐体卷土重来。杨万里倡导的"晚唐异味",经姜夔、四灵转接传承,逐渐凝定为江湖诗派的诗学取向。他们以晚唐济江西,带有诗风变革的明确意识,却走向了师法晚唐贾岛、姚合等几位中小诗人,呈现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狭深取向。有鉴于此,江湖大家戴复古倡导效法陆游,江湖诗宗刘克庄在肯定杨万里的同时,亦刻意倡导取法陆游。戴、刘借鉴吕本中矫正江西诗学"以苏济黄"的诗学模式,倡导"以陆济杨",希图以陆诗的深广社会现实内容来补济晚唐体内容的贫乏单调,以陆诗悲健雄浑的艺术风格来矫正晚唐体诗境的琐屑纤微。这样允当的诗学引导,使得江湖诗派于晚宋独领风骚数十年。  相似文献   
89.
学界对于唐五代的工匠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根据传世典籍主要关注于官府工匠的管理、身份地位、类别及家庭规模等方面的研究;第二阶段是依据吐鲁番、敦煌出土文献探讨工匠尤其是民间工匠的身份、地位、类别、技术级别、待遇、称谓、生活等多方面的研究;第三个阶段则是依托《天圣令》,对唐、宋、日本古代工匠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0.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这一历史时段,是古代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各种伎艺,大致呈现出如下特征:一是歌舞艺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以歌舞演故事者呈上升趋势;二是各种类型的歌舞戏、参军戏的产生,表明古代戏曲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三是传播的方式与渠道发生了变化,由宫廷、苑囿扩展至民间。这一可喜的文化现象,很值得探究。通过对这一时段各种伎艺的基本形态揆类整理,可以了解当时戏曲雏形的传播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