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5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16篇
管理学   84篇
民族学   61篇
人才学   24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1000篇
理论方法论   117篇
综合类   1575篇
社会学   83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185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204篇
  2010年   219篇
  2009年   189篇
  2008年   254篇
  2007年   227篇
  2006年   158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1.
习近平总书记把新型政商关系概括为"亲"与"清"二字;"亲""清"优化了政商关系生态,促进了政商良性互动,有助于共建共享,促进了社会和谐,有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增进人民福祉;"亲""清"政商关系为我们科学的认识政商关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开拓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丰富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思想宝库.  相似文献   
32.
晚明士人“尊女”观集中体现为李贽“男女平等”说和士人“女胜于男”说。两者在其构建路径上都存在挖掘女强典范来对比男弱的思维取向。士人“女胜于男”说旨在彰显女性崇高的道德和行为,有从两性道德向日常生活层面拓展的过程,也是明代士人“尊女”观影响逐步加深的表现。李贽“男女平等”说是明代士人“尊女”观走向伦理纲常对立面的结果,亦反映出明代国家与社会思想领域动态统一被打破,社会思想独立性的凸显。对李贽“男女平等”说既不能脱离时代和历史发展去过誉和捧杀,也不能过于强调封建社会的本质而忽视其进步性。  相似文献   
33.
晚清民初在西方文化与科学的译介和传播方面,苏籍译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具有家国天下的胸怀,为拯救民族危难、改善社会民生、启迪民智寻找良方.他们立志翻译事业,译笔间传达出对民族兴衰成败的使命感.基于史料的爬梳与总结,聚焦晚清民初时期典型的苏籍译家的译事、译著,审视他们的翻译贡献,并从地域人文传统的视角进一步窥探苏籍译家群生发的地域缘由.  相似文献   
34.
田家凯 《人才瞭望》2016,(15):42-43
应急应变能力简述 应急应变能力即面对突发事件,及时迅速作出正确反应,采取适当方法和有效措施,妥善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具体而言,即有效掌握工作相关信息,及时捕捉带有倾向性、潜在性的问题,并争取把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面对突发事件,头脑清醒,科学分析,敏锐把握事件潜在影响,密切掌握事态发展情况;准确行动,整合资源,调动各种力量,有序应对.  相似文献   
35.
晚清至民国时期是社会的转型时期,由于中央推行边疆政治一体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一时期各种权力交错并行,使得社会纠纷解决十分复杂,因此,这个主题提出很有学术价值。讨论目前对这一研究主题的研究现状和基本的理论问题有助于推进整个研究向前发展。从研究现状来看,大多数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而缺少在晚清至民国时期社会急剧变革的背景下讨论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一些基础理论相较为模糊,如纠纷、纠纷解决的概念、纠纷类型的划分依据等,有必要对此进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6.
革命思潮是革命思想的发展,而革命思想则源于革命意识。晚清革命意识的形成,固然为国人受不良现实剌激的结果,也与仇满、反满的历史记忆和西方革命学说传播不无联系。不断汇聚的革命意识经过"编码",逐渐形成较为理性和系统的革命思想。而职业革命者对革命的论证与宣传,则使革命思想的张力增强,传播强度提高,革命的观念场与意识流逐渐成型,且不断发展,革命思潮于焉形成。  相似文献   
37.
宋曲霞 《社科纵横》2012,(4):117-120
晚清安徽的西学东渐经历了起步、发展、兴盛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反映了西学在安徽传播经历的由少到多、由慢变快、由浅入深以及安徽社会对西学的接受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安徽是一个农业经济比较典型、传统文化因素比较丰富的内陆省份,因而其西学东渐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自有其区域特征,而正是这些区域特征透视出了内陆地区西学东渐及其近代化进程与沿海发达地区所存在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8.
陈慧麒 《船山学刊》2012,(4):128-131
顿悟渐修并重论在晚明学界修正狂禅流弊的过程中兴起,得到多数阳明后学与禅宗学人的认同。周汝登为阳明学浙中学派代表人物,倡导顿悟渐修并重论。在周汝登看来,因为道是不可分割而必须一次完成对其领悟的,也就是要顿悟。但人受习气熏染,而习气是经验的组合。因此可以通过不断的修养而加以净化。故需要在悟道的基础上有渐修过程。这一理论虽有向朱子学回归倾向,但未摆脱顿悟,故仍受朱子学者批评。  相似文献   
39.
加强海军的军备建设是晚清"自强"军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李鸿章是建设晚清海军的实际组织者,他直接参与了晚清海军军备建设的全过程。本文试求从战舰购置与自造、海上火器的制造及引入、海军练兵三个方面探讨李鸿章为晚清海军的军备建设所作出的开拓性努力。  相似文献   
40.
晚明无疑是中国古代旅游的黄金时代,其旅游群体的广泛性、旅游形态的多样化以及旅游观念的丰富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此背景下,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旅行家,如徐霞客、王士性、陈第、王思任等。在这群星璀璨的旅游者中,福建籍大旅游家陈第誓游五岳,老而弥坚,不借官助,海游标新,人文关怀等旅游行为在晚明旅游者中独树一帜。他的逍遥观、游隐观、真游观、"五不"观(不怀安、不惜费、不思家、不怯死、不立我)等旅游思想和旅游伦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