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48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70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132.
陈剑 《天府新论》2017,(3):154-159
“事件”不仅是一个源自德勒兹、德里达、巴丢的后现代概念,它的身影同样反映在亚里士多德和弗洛伊德的悲剧论、柏拉图和拉康的爱情论、本雅明的历史论中。结合以上思想和齐泽克《事件》一书,可以指出事件是一个奇迹性、神圣性、救赎性的罗曼蒂克概念。第一,它是人类无意识的突破口,洞穿幻象和重塑现实的契机;第二,它显现为闪烁柏拉图理念之光和充满诗性创造力的癫狂爱情或洋溢现代革命精神的“弥赛亚”;第三,它是试图抵挡资本主义进步风暴的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救赎姿态,是历史化进程中的裂口和隔阂,具有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反抗命运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33.
李巍 《理论界》2023,(5):81-88
对现代性的思考贯穿于本雅明的整个学术生涯,早期通过对巴洛克戏剧的研究,揭示了现代文学的寓言特征,它多义含混且世俗化。中期通过对灵韵艺术的思考,确定了现代艺术特征的形成取决于机械复制技术,现代非灵韵艺术继承了巴洛克寓言的关键特征,并且具备了现实的政治解放潜力。后期本雅明将现代性的思考扩大到日常都市生活之中,现代都市充满着揭示时代本质的辩证意象,它们是拱廊街、商店、地铁还有人群,它们提供了新的生存体验,人们凭此可以从原本的线性历史中爆破出来,也能将人群凝结为新的革命阶级。  相似文献   
134.
以波德莱尔的抒情诗歌作为观察视角,本雅明把他关于大众“震惊体验”的描写当作19世纪的史实来看待,换言之,本雅明用这种体验方式来把握巴黎拱廊街的历史意义。在此基础上,本雅明吸收了弗洛伊德的“创伤”理论和马克思的“劳动”观点,认为它是一种重复的创伤体验,具有非连续性的特点,对“震惊体验”作出深刻的现代性批判。在本雅明看来,“震惊体验”无法给予个体丰富的审美意义,要从“震惊体验”中真正获得解放,必然要以大众“经验”作为启示,回归到具有连续性的大众“经验”之中。本雅明之所以采取“震惊体验”的方式来理解大众的现代都市生活特点,与他本人敏感细腻的批评风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5.
艺术批评概念在德国早期浪漫派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雅明的早期著作《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为理解其提供了启示,他通过梳理早期浪漫派的反思、批评、艺术作品、绝对物等一系列核心概念组成的意义网络,提出“反思媒介”来把握浪漫派设想的世界框架,并建构出浪漫派艺术理论中深藏的意图——理念。艺术批评的最高目标是向具有绝对性的艺术理念无限趋近,本雅明将理念这一最高目标用具有经验直接性的喻体形象炫目效应或“冷静的光”来称呼。早期浪漫派艺术批评概念中蕴含的思考符码(Denkfigur)为本雅明自身的思想发展提供了灵感和资源。  相似文献   
136.
本雅明在辨析浪漫主义、弥赛亚主义、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对艺术生产理论进行深入解读,回到马克思哲学语境中,将唯物主义思想引向了社会文化批判,以此揭示艺术生产的逻辑、主体以及功能问题。本雅明的艺术社会学批判以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原则,试图阐释艺术革新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理论根源,从而为“图像-视觉”的艺术社会学理论建构提供哲学基础。从视觉文化批判的角度看,本雅明的这一理论既具有阐释社会存在的意义,又重新建构了社会生活与艺术现象的内在关联,并以此为目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现象展开深入的批判,因而体现了一种基于艺术社会学批判的视觉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