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48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70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闲逛者”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美学家本雅明在对19世纪法国抒情诗人波德莱尔的研究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且影响深远的概念,特指那些因为现代性城市的兴起,而可以游荡在城市各个角落,观察、体验都市生活的人。文学和文化研究者经常使用本雅明的闲逛者意象来探讨城市经验、城市空间与审美现代性等问题。闲逛者意象为人们阅读和分析城市文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视野。在后现代性消费社会的语境下,本雅明的闲逛者意象与消费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关联性,特别在与现代生活之间的视觉联系、视觉消费、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2.
从近年来一批电影学研究者,特别是米莲姆·汉森、李欧梵、张英进、张真等人对本雅明理论的援引和借鉴中,我们可以发现,本雅明有关电影和大众文化的论述对现代电影理论有着相当的渗透性。本雅明理论对现代电影理论的确有着极为重要的当下意义,目前我们对其发掘还远远不够。同时本雅明也有他个人的和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将本雅明对现代电影理论的贡献进行一番梳理,并对其言说中的矛盾之处做出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去思考应如何结合当前具体语境进一步超越本雅明,从而为拓展当下电影研究的视野提供一种参照。本雅明从学理上强调了电影的商品属性,将商品性上升到电影的本体层面作出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同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经典电影理论的对抗;本雅明所提出的“废墟”主题在后现代影像文本中的集中呈现体现了本雅明对现代文化、现代电影理论的超前预见。本雅明虽主张电影的商品化,但他反对资本对电影的控制,因此他推荐明显同电影的商品性相抵牾的前苏联电影经验,这就形成了本雅明电影商品化理论中的悖论。电影既然作为商品,就避免不了被资本所控制,但电影创作又不同于普通的商品生产,它是由编剧、导演、摄影师和演员等诸多方面的人员共同参与的一项复杂的精神性劳动,资本控制不了每一个具有能动性的电影生产者个体的精神,这就为电影生产者冲破资本的控制、挑战商品拜物教意识形态提供了多种可能。因此,电影的政治功能可以通过进步的电影人在电影商业机制内部得以体现。另外,本雅明虽然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电影等大众文化的崛起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但精英知识分子身份的固有规定性,又使本雅明的言说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对由此产生的消解意义、碎片化、平面化等文化现象的焦虑,这反映了本雅明对大众文化态度的游移。在全球化、多元化的当下语境中,本雅明曾经面临的精英与大众、高雅与通俗等严格的二元对立已经基本被超越,东方文化的崛起为我们走出本雅明曾经面临的困境提供了一种途径,中国文化中的庄、禅哲学完全可以为解决本雅明乃至西方后现代理论家们无法解决的文化难题提供一种参照。  相似文献   
83.
84.
寓言从古希腊发展至今,经历了多种形态。黑格尔、本雅明和詹姆逊分属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现代时期和后现代时期三个不同的时间段,他们对于寓言有着不同的评价。他们对于寓言的理解,既具有个人的独特性,又具有时代的代表性,这源于他们不同的美学观、对隐喻和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及不同的时代观念。  相似文献   
85.
本雅明的成功是由于他揭示了当时先锋派文学和机械复制艺术的一些固有特点,使人看清了当下艺术的一些美学特质.这其实很大程度上来自他的马克思主义态度,虽然本雅明本人对此未作什么正面阐述,而且这些结论本身也似乎与马克思主义文论没有什么直接关联.但是,细察其间的脉络不难看出,这些理论恰是本雅明在新时代尝试构建新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结果.因此,他的成功足以给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提供启迪.  相似文献   
86.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和阐述了技术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对艺术的影响,当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生产手段的时候,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与勃兴体现出了现代技术主义技术的革新倾向,同时也对电影的艺术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无论是电影的文学根基,还是技术主义,本雅明的技术主义对现代影视作品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7.
本雅明《译者的任务》已经受到许多中国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但译界对其中的很多观点仍然莫衷一是。从"翻译与人的关系"、"意指对象、意指方式和纯语言的关系"以及"译者的天职"等三个方面出发,对比分析了一些国内通行的《译者的任务》汉译本,去伪存真,最大限度地厘清了歧义与误读。得出了"翻译的本质不因人改变"、"纯语言来自于意指对象和意指方式的作用"以及"译者的天职是寻找纯语言、重建巴别塔"等结论,并梳理出本雅明翻译哲学思想的逻辑框架,为今后的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8.
本雅明研究资本主义现代性一书<巴黎,19世纪的首都>通过对文化幻象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变迁,提出了现代性的"恶之花"--即是现代生活导致人们体验方式的转变.本文论述了<巴黎,19世纪的首都>的主要学术思想,并结合书中抒情诗人的诗歌立场引出对建筑师面对现代性体验的三种立场(迎合,批判性的介入,抵抗)的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89.
在德国现代著名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yamin,1892-1940)的思想和著述中,他那为数不多的关于卡夫卡文学批评的文章,与其庞大的关于“现代性前史”研究的“巴黎拱廊计划”相比较,确实显得有些微不足道,所以一直为人们所忽视。然而从卡夫卡研究的发展进程看,本雅明对于卡夫卡文学批评的思想不仅精湛独到,而且极具前瞻性,他不仅敏锐地看到了“卡夫卡的作品就是一个椭圆”[1](P29),并精巧地向我们打开了卡夫卡文学中所呈现出来“椭圆”的世界图像,而且还深刻地揭示了卡夫卡文学世界的这一“椭圆”性特征的文化渊源。卡夫卡文学中许多…  相似文献   
90.
在通读本雅明的《德国悲剧的起源》、《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等著述的基础上,梳理了本雅明两次艺术比较研究的理路,并对寓言与象征、灵韵与震惊等一系列解读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甚至后现代艺术的钥匙式的美学范畴进行了勘定。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