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51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06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段慧群 《当代老年》2013,(10):33-33
少年朱光潜对文字特别敏感和好奇,他做起文章来得心应手,洋洋洒洒,下笔千言,彰显着迅捷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深入浅出的说理能力,这与他独特的读书生活有关。  相似文献   
42.
朱光潜回国后在北平文化圈站稳脚跟,也主动介入了当时的文坛纷争.朱光潜有着相对纯粹的审美眼光和品位,有时以不经意的俯视姿态评论、讽刺作家,引起被批评者的不满,从而引发论争.其中他与曹禺、巴金的两次论争颇有关联,关注者较少,此文一并述及其经过、现点、实质,并予评述.  相似文献   
43.
朱光潜的文学批评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朱光潜的批评理论解释并提升了"京派"其他一些批评家的经验和印象,使其联成一气,建立了较科学的理论体系,代表了"京派"严肃自由的批评风气,成为其批评的理论"风标";其次,"京派"成员与怀有不同文学志趣的其他流派或个人难免产生磨擦、冲突与论争,朱光潜用自己的文学批评为其助威、声援、辩护,忠实地维护"京派"的文坛地位。最后,朱光潜将自己的批评思想灌注到教学、著述以及办刊和组建文学沙龙等各种与青年接触交流的活动中,影响了一代人的人生观和文学趣味,为促进伟大文学时代的到来做出了巨大努力。  相似文献   
44.
审美和功利的矛盾是贯穿美学与文学始终的矛盾。作为中国近现代美学思想的发轫者,王国维在借鉴以康德等为代表的西方审美超利害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糅进古老的诗教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功利主义。蔡元培、鲁迅和朱光潜等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建立自己的美学世界,从而完成了中国古代美学向现代美学的嬗变。  相似文献   
45.
朱光潜解放后的美学思想 ,存在着明显的混乱 ,即把历史唯物论有关社会整体性的诸多范畴作个体心理学意义上的把握。这也就是批评者所谓的“奇异现象”。“奇异现象”的根源 ,在于时代要求和个性实际可能间的错位 ,及由此造成的个体内在精神世界的分裂。把握朱光潜式的“奇异现象” ,不能从概念误用、理论疏漏等方面找原因 ,而需要从作为深层心理矛盾之表现的角度 ,体会其思想内容与思想形式间的疏离。  相似文献   
46.
张光茫 《社区》2013,(32):14-14
梁实秋一生坚持文学应反映最基本的人性,他的《雅舍小品》便是如此。当《雅舍小品》最初发表在报刊上时,朱光潜便致函祝贺说:“大作《雅舍小品》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  相似文献   
47.
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在批判地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朱光潜美学置于美学全球化和20世纪中国美学本土化的进程中来考察,以跨学科的学术视野和开放的学术品格,追踪朱光潜学术研究的心路历程与美学思想逻辑演化的轨迹,揭示朱光潜是如何立足于中国本土,把西方的科学精神和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建构其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从内容来看,它主要包括朱光潜美学的思想渊源、文本阐释、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原则以及朱光潜后期与前期美学关系四个部分;从意义来看,它揭示了朱光潜美学思想体系的独特性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8.
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思想的创建与实践同他前半期的学术人生道路是紧密相连的,本文把他的"人生的艺术化"思想过程理解为两次创建和两次实践时期,以此来考察这一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轨迹及各个时期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49.
早在19世纪德国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爱德华·布洛即已提出“距离说”,中国美学家朱光潜也有关于“距离”的论述。(距离:美学研究的新起点》的作者对此避而不谈,让人难以理解;作者在文中阐述的若干观点也是不够严谨。  相似文献   
50.
○高老师,您的学术研究主要在美学,请先谈谈您选择从事美学研究的原因和经过,好吗?●我是1977年参加高考,次年入学的,入学以后正好赶上了中国的"美学热"。那时,美学书是卖得最好的,美学家的讲演听的人也最多。像朱光潜、李泽厚、蔡仪等人的书一出来我们就买,买了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