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51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06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移情还是感应:朱光潜论“有我之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朱光潜曾对立普斯的"移情说"作过一些批评,但他总体上接受了立普斯"移情说"的观念方式,并试图用"移情"来解释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朱光潜认为,"有我之境"是移情作用参与其中的艺术境界,而"无我之境"则没有移情作用,是诗人于冷静回味中得来的。他还认为移情是艺术思维、原始思维和儿童思维的共同特点。然而,当朱光潜对立普斯、王国维进行批评时,其论证上的脆弱和矛盾却提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都只能用感应而不是移情来说明。  相似文献   
72.
概述了京派文学的主要特征,即纯正的西方美学思想,淳朴的人性美和深厚的传统文化。结合朱光潜的文学批评著作,阐述京派文学的主要特征在其中的具体表现,主要为自然人性观,古典审美情结和中西包容的文化姿态。进而以朱光潜主编的刊物为例,从办刊宗旨和操作层面分析了朱光潜与京派文化观的紧密联系。朱光潜的美学成就有目共睹,但其作为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当仁不让的。  相似文献   
73.
"美感经验"把朱光潜的美学与人生哲学贯通起来。朱光潜的美学探讨"美感经验"的心理机制及其"前因后果",属于科学;通过"美感经验"实现人生的解脱与超越,即所谓"人生艺术化",这是朱光潜的人生哲学。弄清朱光潜的美学科学与人生哲学的关系,有助于正确理解和评价朱光潜的思想,为当下的美学和哲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4.
1937年,梁实秋挑起了中国现代文坛上的第一次美学论争,他以伦理学为文学批评的皈依,强调文学应关注人生,反对朱光潜将美学运用到文学领域,因为在他看来美学就是形式美学,不能实现价值意义。他的观点与周扬提倡的左翼新美学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但左翼新美学的经世致用式的现实功利性追求也是梁实秋所批判的,他的文学批评标准是兼顾文学的审美性与功利性。  相似文献   
75.
王国维强调艺术和审美的“解脱”价值,同时也主张要在保持美育独立性的前提下突出美育对德育的工具性价值;而王国维美育伦理学观念中最有意义的部分,则是在席勒“感性—审美—道德”阶段性发展思路的指引下,强调“美丽之心”“美情”对道德建构的基础性意义。与王国维不同,蔡元培更注重席勒以美育囊括德育、引领德育的思路,他将伦理学的核心诉求与美学精神的建构融合起来,强调美育与德育的同一性与融合性。朱光潜通过“想象”阐发“同情”,并由此而强调“美育为德育的基础”,在此前提下,他又从西方现代生命伦理学和中国传统礼乐精神出发,打造和倡导“问心的道德”,凸显感性生命的激活对于道德建构的决定性意义。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的美育伦理观念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强调以审美来纯洁和完善人性,以人性的自然舒展来实现道德的生长和拓展,这是现代人道主义伦理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国现代美育话语的核心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76.
朱光潜的诗论力图融合中西,但其立足点在西方诗论,其侧重点在中国新诗的健康发展。朱光潜的诗论科学地揭示了诗的本质特征和中国传统诗的独特内涵,同时又总结了新诗的经验,为新诗"非诗化"倾向的克服提供了理论指导,对新诗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7.
78.
民国学人在四个方面探讨了陶渊明的孤独。一是孤独的状态:甘蛰仙对陶渊明的孤独作沉潜式的情感解读,俞人元则认为陶渊明在社会、朋友、家庭中都是孤独的,谢循初阐释了陶渊明在性格与社会境遇两个层面的孤独。二是孤独的原因:甘蛰仙认为陶渊明的孤独源于其傲岸清刚的性情,李长之认为陶渊明的孤独乃是其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谢循初则从身体状况、居住环境等六个方面系统地剖析了陶渊明孤独的原因。三是孤独的排遣:陶渊明以饮酒来排遣孤独是民国学人的共识,俞人元将陶公之酒与苏轼之贺若对举,推崇二者在酒与琴中的至尊地位。朱光潜则反驳陶渊明饮酒“逃避论”并高扬陶渊明之酒德。四是孤独的意义:甘蛰仙认为孤独决定了陶诗的风格与艺术手段,俞人元认为孤独玉成了陶渊明的人格与诗品,李长之则以壮美理论系统阐释了陶渊明的孤独。  相似文献   
79.
象征是一种普遍性的审美观念或艺术手法,不是仅属于某些文艺流派,也不限于某些艺术门类。象征大致有三层涵义:以特殊见普遍,以具体见抽象,以感觉见精神。以特殊见普遍,是一切艺术的通则;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也是以特殊见普遍,因而也是象征。以具体见抽象,朱光潜称之为"寓理于象";但象征化并非概念化,象征并非寓言。概念在艺术作品中变成了精神,因此象征又是以感觉见精神。柏拉图的精神世界、基督教的精神世界、艺术的精神世界,鼎足而三,唯有艺术的精神世界是不离感性的。精神必须通过物质来实现、主观必须通过客观来实现。因此,所谓象征,就是主观借客观以显现、心借物以显现,就是"托物言志",就是"物我相契"。  相似文献   
80.
媚俗与崇高     
媚俗与崇高是文艺批评两个重要概念,尽管这两个概念都已经退出了文学批评的主战场,但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中的历史使命远未完成。一日常意义的"媚俗"显然是一个贬义词,通常用来批评那种有意迎合、巴结庸众/低级趣味的艺术行为。朱光潜曾经把"文学上的低级趣味"概括为十种:对侦探故事的过度偏爱;以刺激欲望为目的的色情描写;离开艺术而欣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