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7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3篇
丛书文集   205篇
理论方法论   52篇
综合类   589篇
社会学   35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1.
治杜如治经──评《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王辉斌在杜甫研究史上,宋代“千家注杜”占有颇为重要的地位。其中被称为“少陵功臣”的赵次公的《社工部古诗近体诗先后解》,就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巨著。宋代刘克庄称该书的学术成就可与《左传》杜预注、《汉书》颜师古注、昭明...  相似文献   
12.
杜甫由同谷入蜀路线历来争论不一。争议点主要有是否经过青泥岭,是否去过两当,是否经过凤岭;还有诸如白沙渡、水会渡和飞仙阁的方位问题。本文从杜甫入蜀诗地理角度出发,结合地方文献史料,认为杜甫入蜀过木皮岭,越青泥岭,溯嘉陵江而上到两当三渡水寻吴郁不遇,遂东行经凤岭,南下连云栈道,再接金牛道至成都。白沙渡和水会渡两渡口当在四川剑阁。  相似文献   
13.
文天祥《胡笳曲》(十八拍)既是借蔡琰不幸遭遇,写个人离乱身世;亦是集忧国伤世的杜诗,抒悲痛之情.文诗也表现出对蔡诗、杜诗的继承与创新,体现出自身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南都学坛》2017,(2):43-52
杜甫151首七律在题材内容和诗艺方面为七律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其题材内容体制是:冲破宫廷文学的藩篱,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真实的内心体验,包括忧国之思、恤民之情、漂泊之叹、田园之趣、交游酬赠以及少量的宫廷篇什。其诗艺体制一是风格:沉郁顿挫、慷慨悲壮、老成稳健、萧散自然;二是章法:主要有钩锁连环式、起承转合式(含两种情况:其一,四联依次为起承转合;其二,首联起,颔联颈联承,第七句转,第八句合),联章组诗章法有无序式、有序式;三是起法与结法:工于发端,高格响调而入;结法以收束本题为主;四是属对:自然天成、特殊对仗俱臻妙境、时空并驭、踵事增华;五是句法:句式错综、词语省略(省略介词、无谓语句、紧缩句、互文句)、词序倒置(宾语的主语部分提到谓语前面、状语移到动词后面、主谓倒置);六是字法:状物精准、常字生辉、深化情感。  相似文献   
15.
娱乐广场     
《山西老年》2012,(2):34-35,63
脑筯急转弯1.哪个门派的教徒不会撒谎?2.哪一首歌的第一句就出现了3个人?3.小白很像他哥哥,为什么?4.为什么篮球板上要抹两勺盐?5.老王一天要刮四五十次脸,脸上却仍有胡子。  相似文献   
16.
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歌的泰斗,用其独特的诗歌风格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现象。其诗歌反映时势,描绘劳苦大众生活的艰辛,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政治倾向。他的诗歌能够表达强烈的忧患意识,表现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故被称为"诗史"。  相似文献   
17.
18.
杜甫的亲情诗不仅数量多,而且颇有个性色彩,其情感的广阔性、深重性、真挚性非常鲜明。这一特色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杜甫深受儒家文化尤其是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观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其漂泊的人生经历和每况愈下的健康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9.
杜甫有一些在诗歌中自述"作诗"的作品,这源于对《诗经》中一些作品在首尾点出赋诗本意之法的学习,而发展成为一种特定的缘情体物的诗艺,并推动了杜诗中以诗歌创作活动为题材的现象的出现。这是杜甫在穷途独处的人生中探索诗艺的结果,不但有重要的诗歌史意义,而且也是他以诗论诗的活动产生的背景。这些论诗之作孕育于其赋诗遣怀的创作过程之中,首先也还是他的体物缘情的产物。这一性质决定了杜甫对诗歌与诗人的评论在形式和立论方式上都与唐人常见的方式有着较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对于杜甫为《江南逢李龟年》作者的质疑始于南宋胡仔,学界对此至今仍有争辩。无论所持立场如何,争辩各方都有一个共识:李龟年与梨园关系密切,他不是梨园弟子就是梨园曲师。其实,这种理解本身是错误的。在众多关于李龟年的唐代史料中,只有一则史料言其为梨园乐人而它并非信史;只有两则史料将之与梨园置于同一语境下表述,但两者却为并列关系。李龟年是在唐宋历史演进中逐渐被误解为梨园乐人的,其始于中唐,到了宋代则成为普遍现象。由于质疑本身始于一个误解,故并无科学性可言,根本无须辩驳。据史料可证,李龟年是盛唐京城著名的市井乐人。受此启发,对于唐代文学研究中存在争议的一些重点和热点问题,不妨也可以尝试着从音乐文化这一视角切入以作出更为科学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