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9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3篇
丛书文集   204篇
理论方法论   51篇
综合类   585篇
社会学   33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01.
杜甫善于运用色彩这种绚丽的视觉语言,很注意色调的运用,他的诗本身就是五色缤纷的世界,用形象事物特有的光彩来描述人生旅途的见闻和感慨.在杜甫诗歌中,色彩又是意境创造的重要方式,也是理想人格的有效载体.杜诗色彩的运用极富特点,有着完整的、成熟的、自成体系的用色技巧.后代诗人在用色方面大多是继承了杜甫的手法,再没有人能在体系上全面超过他.这与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追求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2.
中华诗国,诗人万千.伟哉杜甫,诗中圣贤.人品诗品,齐驱并驾.人品不俗,诗始高雅.诗史长河,众流所汇.诗圣杜甫,兼摄众美.一部杜诗,蕴含深广.社会百态,自然万象.一部杜诗,诗艺渊薮.流传千祀,脍炙万口.一部杜诗,爱国教程.弘扬诗教,广育精英.  相似文献   
103.
104.
本文从音韵学的角度探讨杜甫入声韵脚诗的表情达意问题,发现他的入声韵脚诗往往表达压抑悲愤的情感,因为入声韵是一种急促短暂的语音。文章还与王维、李白的入声韵脚诗加以比较,以说明杜诗押韵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05.
黄庭坚学习杜甫,既有继承也有创新,继承在于句法,创新在于风格。比较明代复古诗人学习格调的理论与实践,黄的学习是得当的,也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06.
李白、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他们以卓越的诗歌成就树起了两座丰碑,更以早年建立的情若手足的交谊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但在晚年,李、杜之间产生了情感隔阂。其表现是杜甫对李白之死漠然视之,令人感到蹊跷。其中原因主要是杜甫对李白的不满直至失望。因为杜甫怅怨李白恃才傲物,得罪玄宗,不辩忠奸,附依永王,被定罪附逆做乱。  相似文献   
107.
该联为沈尹默留存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行书对联,系沈先生于一九六四年为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留下的墨宝.沈尹默书工正、行、草,尤擅行书.观其行书字态,字字都有出处,笔笔交代清楚;于清俊圆润之中显劲健秀逸之姿,于平和秀丽之处见龙蛇起伏之形.  相似文献   
108.
隋唐时代,为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过渡时期.此时的汉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词新义剧增.本文以杜诗为对象,从中爬梳佛教语汇及受佛教儒染刻烙的本土语汇,以大量实证材料,进一步印证汉译佛典是隋唐语汇发生剧变的重要媒体.  相似文献   
109.
在唐代地位不甚高的杜甫在宋代却备受推崇,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与义、陆游、文天祥等大批文人学士,从思想、艺术上学习杜甫,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0.
刘铁峰 《船山学刊》2004,(1):121-126
在杜甫时代,禅宗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是普遍的,许多大诗人都与禅宗产生了密切联系.虽然,杜甫与禅宗的关系不能与王维、张说、房琯等人相比,但也不可否定杜甫在他的现实人生经受过一系列的尖锐碰撞之后,不由自主地发生了由奉儒向近禅的偏转这一事实.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来对杜甫与禅宗的关系作一个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