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5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杨慎、顾炎武都是学识渊博、著述丰富又擅长考据的大学者,他们运用博证之法考察宋玉及其作品,一方面沿袭前人尊经重道标准来衡量宋玉,另一方面进一步将是否有益于"天下治道"作为衡量作品的标准,他们不对传世的宋玉作品的真伪作考证,而是在结合博采同类材料加以类比的考据中展现古今之变、治道之要,大谈宋玉及其赋作对后世作品的渊源及不良影响,并将之推衍到社会政治的影响,放大了宋玉辞赋对国家兴亡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流露出明显的贬低宋玉及其作品的倾向.这种考据虽然有助于辩章学术、考镜源流,但忽视了宋玉赋作对发展扩大中国文学内容风格及艺术形式多样性所作出的贡献,得出的结论也是主观臆测和失实歪曲的.  相似文献   
22.
杨钊 《中州学刊》2012,(1):184-187
基于时代风尚和自身的诗学主张,杨慎文论的重点即《四库全书总目.升庵集》所评的"文存古法",其总体原则是"文法皆有祖",又须"脱胎换骨",具体主张包括:第一,"达古文之文"体现出对古文章法句法的重视;第二,"达文体",表现为对各类文体特点的辨析;第三,强调"文法皆有祖",特别体现出对具有"魏晋之遗"文风的崇尚。  相似文献   
23.
杨慎是明朝正德年间翰林修撰。因“大礼议”一案 ,受到皇帝的直接迫害 ,远戍云南 38年。丰家骅的《杨慎评传》 ,细致地考述了杨慎生平 ,特别是杨慎流放后的踪迹 ,展现了杨慎的坚持正义的性格 ;还从哲学、史学、小学、文学四个方面全面的系统的阐述了杨慎的学术成就 ;并且指出 :杨慎的历史悲剧的历史经验教训所于“君主的一喜一怒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这正是研究杨慎的现实意之所在  相似文献   
24.
《经营管理者》2007,(8):118-119
<正>香橙虫草鸭(中国名莱,千禧年入选中央电视台"中国一绝")香橙取汁,将川西土老鸭切成肉条、加虫草,煨制一夜入笼蒸制而成。香气浓郁,水果味浓郁,有补气益精的功效,为老少咸宜的滋补佳品。本品系原国民党四川省教育厅秘书长杨慎修养病时食用的珍品。尤为张大千所喜食,他曾说:"每服一鸭,可抵人参一两。"  相似文献   
25.
杨慎杂剧作品自明代以来就存在着诸多争议。根据历代文献书目和学界研究成果对存在较大争议的杨慎《太和记》与许潮《泰和记》进行考述发现:杨慎《太和记》作为由24种剧本组成的杂剧合集,极有可能出自一人手笔;其题材选择具有明显的历史化倾向;《太和记》形式体制的独特性和开创性,在戏剧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从具体文本考辨杨慎《洞天玄记》与陈自得《太平仙记》之间文字的差异看出:杨慎创作《洞天玄记》一剧不容置疑,陈自得《太平仙记》实乃改编自杨慎《洞天玄记》。  相似文献   
26.
始修于明正德年间的《木氏宦谱》是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家族的宗谱、家谱,具有学术界公认的史料价值。明代大学者杨慎作于嘉靖年间的《木氏宦谱·序》,由于内容丰富,记有完整的木氏家族世系,也具有值得重视的资料价值。此序约1500字,内容可分为四段。本文在第一部分中,对序文内容逐段进行了分析,对不同版本序文中的文字及标点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第二部分是在分析序文内容的基础上,对与此序相关的三个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强调此序的真实性是可以肯定的,此序本来的位置应在《木氏宦谱·文谱》之后,杨慎作此序的主要依据材料应是木公始修的《木氏宦谱》。  相似文献   
27.
作为有明一代非常重要的巴蜀文人杨慎,学问博洽,茹涵既富,根柢盘深,方能在七子笼罩文坛之时,独立门户,有所创获。故杨慎的文学创作是基于其自身的文化积淀,其中之一是潜在地受到蜀文化的影响。杨慎对蜀文化的发展传承展开分析,又特别是对宋代三苏的文学成就展开全面批评,其中的重点是对文风和学风的批评。  相似文献   
28.
在大礼议中,杨慎谨守“程颐、朱熹之说”,冒死进谏,其壮行不仅出于对程朱学理的认可,还关乎儒家“君子”“气节”话语,更富于儒家“得君行道”的政治文化意涵。在三十余载的滇云贬戍生涯中,杨慎的身份认同由朝中大夫转变为地方儒士,从解除地方叛乱到为民请命,从记录民瘼到阐扬儒家文化,杨慎多渠道践行着儒家“三不朽”的价值追求。综观杨慎一生学行,无论是在朝持道抗节,还是在野弘道担纲,皆根源于思想上对儒学的深切认同,切实践履着“日新德业,当自心力中来”的自我期许。  相似文献   
29.
30.
杨慎是正德六年(1511)状元,也是明代最为渊博的大学者与颇有影响的文学家,可是,关于杨慎的去世与享年,一直是学术史上的疑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