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7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218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向来治文字学者必治《说文》,而治《说文》者,则离不开对《段注》的研究。《段注》作为中国语言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后人对它的研究几与《说文》分庭抗礼。而其中对《段注》一书进行总的述论是其研究的首要任务,也是完成对《段注》研究的一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62.
初步分析了中国古典文献校勘理论及校勘的基本方法,结合高校学报编校中经常出现的与之相关的错误,提出古典文献校勘理论及校勘的基本方法可以在学报编校中加以借鉴和运用。  相似文献   
63.
校订本《册府元龟》是目前最方便读者的读本,经名家分段标点,条理清晰,嘉惠学林。但因为成于众手,时间仓促,在一些校勘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字的讹误阙衍等,对阅读和研究《册府元龟》颇有妨碍。今以《册府元龟·掌礼部》中关于“三礼”的引文为例,就其中诸如此类问题,参核众书,列出校勘记十五条,以求对《册府元龟》的阅读和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4.
《吕氏春秋校释》是陈奇献先生历40余年辛苦研究写成的迄今最为完备的《吕氏春秋》集解本。但智者千虑,亦偶有一失。本文即试从校勘、训沽的角度,对《校释》“斫斩”、“少选”等则提出质疑,以向先生及诸大家求正。  相似文献   
65.
巴金的长篇小说《家》,从1933年5月开明书店印行单行本起,至1986年《巴金全集》第一卷出版,经历了繁复的修改,其版本的多次演变,影响着我们对其思想性、艺术性的分析判断,甚至是对作家文学史地位的中肯评价。当下一部部现代文学作品修订本的出版,理应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版本校勘已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不容回避的一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66.
冯集梧与其父冯浩、其兄冯应榴均为清代诗文笺注名家,其所编撰的《樊川诗集注》采用对校法,校正了旧本的诸多失误;征引文史资料,侧重注释杜牧诗中所涉人物、地名、本事、典章制度及语句出处,成为清代以来流传较广的杜牧诗集本。该书在以史(事)证诗,旁征博引,严谨平实,乃至注词过于拘泥字句,流于繁琐等受病之处均受其父、其兄注诗的影响,体现出了浓厚的家学渊源。  相似文献   
67.
68.
于鬯《香草校书》中含有大量训诂校勘语料,在校勘方法上,于鬯善于从文字训诂角度对古籍文献进行整理研究,形成了其独特的校书特点。其中不少研究材料可以为今日之研究提供研究材料,研究从语词训释、文字考证和文献校勘三方面梳理于鬯校书特点,并结合今人之研究成果对其研究内容加以考证,从而彰显其学术价值及其对语言文献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9.
俞樾是晚清著名学者,他宗段王之学,精于训诂校勘,一生著述颇丰。然而前修时贤对清代训诂学的研究多集中在乾嘉时期的高邮王氏及段玉裁等人身上,而对俞樾却没有系统性地研究。今喜得山东师范大学王其和副教授的《俞樾训诂研究》(齐鲁书社,2011年)一书,正好可以弥补学术界的不足。全书采用传统语言学与现代语言学理论相结合、理论与文献材料相结合的方法,对俞氏在校勘、训诂、雅学等方面的成就进行了深入系统地分析。本书有四个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70.
"周易"是我儿时生活中耳熟能详、最为神圣的词汇之一。20世纪80年代,我在武汉大学读研究生,正赶上国内易学界的盛事——东湖会议,自那以后,笔者就立下了研学《周易》的宏愿。20余年来,学《易》虽时有小成,但总感心悸。在这屯邅知困之时,我读到了丁四新教授的《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