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42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94篇
社会学   1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与文化史上,吴宓与梁实秋是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最显赫的两位传人。从吴宓到梁实秋,我们看到的是新人文主义理想如何自然地融入中国现代文学理想的过程。在他们的思想主张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中西融合的理想,这是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扎根于中国现代文化、寻找到来自于中国文化内部支持的基本方式。但是,我们同样也有必要正视像吴宓、梁实秋这样的知识分子所遭遇的现实尴尬,这种尴尬既是理论上的,也是实践上的。  相似文献   
72.
审视梁实秋的经历,不难发现梁实秋深受佛禅思想的一些影响。他不时用佛教眼光看待人间世事,一些散文内容呈现出"随缘任运"的达观态度、慈悲为怀的宽厚心性及勤勉精进的上取心。散文创作风格也以其精简雅致的语言文字和适意恬淡的艺术风格永久散发着醉人的沁香与魅力。当然,他对佛禅的敬仰仅止于顿悟的修行和道德的推崇。他对佛教轮回、斩断爱根等宗教性质还是心存置疑的。  相似文献   
73.
余平 《社区》2010,(36):42-42
最早知道“佛跳墙”这道菜是从梁实秋先生的《雅合谈吃》中读到的,梁实秋先生在书中讲了一个笑话,从前有一个常年吃素的老和尚忍不住想吃荤,有一天他偷偷地买回了几斤猪肉,夜里趁众僧熟睡以后,将猪肉放人坛中,用佛堂里的蜡烛点火炖之。为了不使肉的香气溢出,老和尚将坛密封,使之不透气。  相似文献   
74.
严晓江 《社科纵横》2011,26(7):93-94,98
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其"述中之作"的翻译原则发展了孔子"述而不作"的诗学理论;梁实秋译莎构建了20世纪中国"多元"文学话语,是"文化软实力"的标志之一;他的译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代汉语,拓宽了中国文学创作的思路;梁实秋译莎提升了中国现代戏剧思想内容的高尚性。  相似文献   
75.
30年代初梁实秋从文化中心的上海来到相对边缘的青岛。他在国立青岛/山东大学四年所进行的教学、翻译及其他学术活动,表面看来是"逃避"或"败下阵来",其实是他重新认识现实,重新认识自己,重建文学自由话语的积累和准备。沉潜四年之后,梁终于做出再次回归新文化中心的选择。这体现了30年代中国一部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真实———想超脱终又不甘心的精神矛盾。所以青岛四年对于我们研究梁实秋也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相似文献   
76.
“新正初一,早起吃东西,咔嚓一声,一个门牙(假牙)落下。……按说这是不祥之兆。我不信这一套,不过也很沮丧。卜者谓‘八十六是一关’,我正在过关。一个人如八十六以前丧命,显然,是这一关没过去,如八十六不死,显然是这一关过去了。怎么说都有理。不过年年都是关,日日都是关耳。据说有道之士,自知死期,老夫不曾修道,也知道来日苦短也。  相似文献   
77.
贺中 《青岛画报》2014,(11):14-27
“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是在笼子里过的.”  相似文献   
78.
钟芳 《老年人》2015,(5):29
梁实秋先生在《粥》一文里这样写道:“我母亲若是亲自熬一小薄铫儿的粥,分半碗给我吃,我甘之如饴。薄铫儿即是有柄有盖的小砂锅,最多能煮两小碗粥,在小白炉子的火口边上煮。水一次加足,不半途添水。始终不加搅和,任它翻滚。这样煮出来的粥,黏和,烂,而颗颗米粒是完整的,香。”显然,母亲熬的粥让先生  相似文献   
79.
《东岳论丛》2016,(12):62-68
鲁迅与梁实秋的论争,是不同政治立场的文学者严肃的思想理论争鸣,论争涉及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反映了现代中国的文学家和文学评论家在历史大变革时代对文学参与社会现实变革的不同主张和不同努力方向。这些问题是贯穿中国现当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问题,却由于政治禁锢长期得不到深入探讨。而在政治束缚解除之后,在公共文化空间,对历史的反思、尤其涉及历史人物评价,呈现出一种越来越明确的全面反转倾向。这表面上似乎体现了思想的解放,实质上更多的是由长期政治高压造成的被压抑情绪的宣泄。思维方式是政治平反式的。前几年围绕鲁迅《“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撤出中学语文教科书而起的热议,尤其网络上关于鲁迅、梁实秋评价的反转,并不是一个偶然的孤立事件。舆论同情梁实秋,贬损鲁迅,这对于过去意识形态压制下将敌对阶级简单否定、甚至是恶意丑化来说,是被压抑情绪的释放,因而是可以理解的。从鲁迅这方面来说,将其作为意识形态工具来利用的政治绑架,无论如何都是对他这个人及其思想的阉割,同时也是对其真正的思想影响力的封锁。因而,这种反转从重新思考历史角度看,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但由此导致忽视对文本的解读,仅仅满足于对某些历史性论断作出相反结论,并进而形成一种新型的话语专制,目前并未引起足够认识。在鲁迅与梁实秋论争问题上,避免非历史的反思历史倾向,重新细读鲁迅、梁实秋的文本,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0.
老年是人生的成熟期,是金色的。梁实秋曾说:“人的一生,最值得赞美的时代,是老年时代。因为,老年时代是思想最成熟的时代。”萧伯纳也说过:“60岁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生。”“晚霞未必逊晨曦”。人生六十第二春,人过了60岁照样可以有追求,有作为。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晚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壮心不已,孜孜以求,犹如老树发新枝,年老更显才华,使余热生辉,继续为社会作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