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31篇
  免费   216篇
  国内免费   53篇
管理学   512篇
劳动科学   21篇
民族学   150篇
人才学   160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1841篇
理论方法论   327篇
综合类   4042篇
社会学   438篇
统计学   101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244篇
  2014年   477篇
  2013年   430篇
  2012年   533篇
  2011年   601篇
  2010年   578篇
  2009年   561篇
  2008年   731篇
  2007年   514篇
  2006年   383篇
  2005年   361篇
  2004年   266篇
  2003年   218篇
  2002年   230篇
  2001年   198篇
  2000年   163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1.
我国法学界对企业的定义和分类大多仍停留在新古典经济学的“黑箱”阶段,现代经济学关于企业的契约性理论为认识企业的概念和基本分类提供了新的视角。企业是生产要素所有者通过契约组成的提供产品或劳务、具有民事主体资格的社会组织,企业可以分为物质资本企业、人力合作企业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企业,它们各有存在的合理性,也存在矛盾和弊端。  相似文献   
82.
章婷 《齐鲁学刊》2007,(1):88-91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现象。人类通过其他具体概念来认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认知过程中,汉民族通过多种意象图式对时间概念进行建构。汉语中的时间概念隐喻分为时间是空间;时间是实体;时间是金钱。形成方位隐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三种隐喻方式。汉语时间概念隐喻在人类语言尤其是在日常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3.
84.
本文试图从经济分析法学的核心思想及于对西方反垄断法的指导意义出发,探讨其对我国构建反垄断法的意义。  相似文献   
85.
王晨光、谢利民在《东北师范大学报))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当前研究教育目的的主要意义有二:一是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教育目的的概念内涵和本质属性;二是从认识论角度探讨达成教育目的的基本脉络和途径。教育目的是一种主体指向的学术范畴,包含着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体系。  相似文献   
86.
在2002年我国首次开始实行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同时,日本也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以新司法考试为核心的司法改革.这次司法改革被称为日本法律史上的"第三次司法改革".新司法考试制度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改革应试资格,在2002年(平成14年)对报考司法考试的应试资格进行了法律修改,规定原则上必须是法科大学院毕业才有应试资格,并限定了应试次数;二是改革考试形式,在2006年根据修改后的<司法考试法>施行了首次新司法考试,旧司法考试制度也将分阶段最终于2011年废除.改革的目的是将原来的选拔型方式的司法考试制度改为教育培养型的制度,注重通过法学教育过程、司法考试、司法实习的有机结合,来确保职业法律人才的素质.新司法考试自2006年度实施,在两年多的实践中暴露出了许多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7.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类的认知方式之一,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种事物去认识另一种事物。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经济用语中隐喻使用的情况,并找出了经济用语中常见的十种概念隐喻。笔者认为考察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不仅可以辅助证明现代隐喻理论,而且对我们理解经济理论也有帮助。  相似文献   
88.
“战略互信”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战略互信是近年来一个使用日渐增多而内涵依然模糊不清的重要概念。科学地理解这个概念,需要从提出背景、实践运用、与相关概念的比较及其中国特色入手,就其定义、性质、作用对象、一般分类和特点逐一作出界定。  相似文献   
89.
作为主体间性文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主体间性"的基本蕴涵是杨春时在对西方哲学发展的阐释过程中确立起来的。主体间性文论侧重于对文学的性质进行生存论意义上的界定,而缺乏诸如认识论意义上的明确的揭示,它无法阐释文学活动的全部内容。同时,这一思想形态也表现出明显的主体泛化倾向,没有认识到主体的历史规定性问题。对学界而言,在主体和主体性问题上,尤为重要的是必须在当前中国的一般历史状况和特定的社会情势下对主体的新质形态和主体性的新形式作出探索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90.
"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首先从人类学意义上讨论了"地域文化"的基本概念,认为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不同地域内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不同,便导致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其中,体现群体人格的深层次文化是判断地域文化差异性的主要依据之一.其次,从研究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出发,讨论了地域文化的学科分类和研究方法,认为地域文化研究应当属于人文地理学范畴,它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文化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边缘学科.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既要涉及文化学的方法,又要借助地理学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