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9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94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254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21.
“文章太守”最初由欧阳修提出,但它后来不是只指一个人,而是一个复数概念,是具有诗性精神的扬州地方官的统称。古时候科举取士,文人当官,其中多有文采风流之士。但是他们在别处没有“文章太守”这个称号,到扬州却能荣膺此名。无他,盖缘于扬州地方诗性人文的精神特质,人与地精神契合、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2.
欧阳修是处在宋代文化转型关键时期的重要人物,面对新的历史语境对士人阶层提出的要求,他在主体意识上进行了自觉的调整,将处世方式和生存空间进行了重新的规划。这种转变不仅促成了一种新型的人格结构的生成,而且在他所参与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于北宋文化转型和宋代以后士人人格结构的调整都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3.
欧阳修的雅词主要继承了唐五代以来的西蜀、南唐词风,从内容上看,有表现士大夫生活情趣和描写闺阁情事两类。这些雅词共同呈现出诗化倾向,在词体中较早体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尚雅的趋向和乐观旷达的精神追求。同时,欧氏雅词于融合雅俗上也进行了尝试,在宋代雅俗之辨中具有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4.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永丰)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言其文“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世称公论。他还是北宋仁、英、神三朝名臣,以求真务实、刚正不阿闻名于世。根据文献记载,欧阳修虽然未在湖南做过官,也没有到过湖南多少地方,但他与湖南却有着特殊的关系。一、欧阳修研究家族历史,纂修《欧阳氏谱图》,记载湖南长沙为其祖先长期世居之地,并将其写入正史《新唐书》中。据其所撰《欧阳氏谱图》与《新唐…  相似文献   
25.
欧阳修词作为婉约的典型,但它并不流于纯粹的花前月下,而是有一层浓郁的生命意识。这一对时光的感叹和对生命的审视,体现了欧阳修的深情和博大,并给我们今天于生命的意义以某种启发。  相似文献   
26.
刘敞(1019—1068),字原父,临江新喻人,人称公是先生。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历仕宋仁宗、英宗两朝,官至集贤院学士。刘敞学问渊博,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屠老庄之说,无所不通(欧阳修《集贤院学士刘公墓志铭》,《全宋文》  相似文献   
27.
2007年为欧阳修诞辰1000周年.通过对欧阳修夷陵诗文和相关资料的研究,从调整心态、躬亲政务、体恤民疾、心系时政、志夷风俗、谈文论道、整理旧史、研究经学和幕友唱和等九个方面,对欧阳修贬谪夷陵的作为进行了梳理,从而回答了"庐陵事业起夷陵"的缘由.  相似文献   
28.
付劲松 《社区》2011,(35):42-43
历史上的包拯.与民间相传的差不多,确实是个大清官。他脾气刚直。铁面无私,做开封府尹的时候.连皇亲国戚都怕他,更不用说那些鸡鸣狗盗之徒了。他把京城治理得非常好,深得老百姓的爱戴.也深得仁宗皇帝的信任。  相似文献   
29.
批评的妙法     
阎盘龙 《社区》2012,(8):8-9
宋代的宋祁修书爱用冷僻的字词。比如“迅雷不及掩耳”.他偏要写成“震雷无暇掩聪”,并常常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博学多才。欧阳修参加编修《新唐书》后,看到宋祁爱用冷僻字.很想给他提出来。但碍于对方比自己年长二十岁。  相似文献   
30.
中国古代的君主论源远流长,自先秦以至隋唐,几经发展,渐成体系.入宋之后,北宋的士大夫对天子的为政之道和为君之德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孙甫、欧阳修、范祖禹,在其所著<唐吏论断>、<新唐书>、<唐鉴>中,都有丰富的君主论内容,但立意却颇有不同,展现出宋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