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9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80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113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在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文学演变中,从早期受清教徒思想的影响,以圣经为重心来描述生活,到后期受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影响,以追求民主为重心来要求社会的改革,可以看出,文学的作用不可忽视.具有改革思想的文学家们,合理的运用文学的影响力,激发了美国人民的斗志,对美国人民追求民主、自由的道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国的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革命斗争,是美国人民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自由民主社会的开端.而在这场革命中,殖民地时期的文学在唤醒当地人民的改革意识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奠定了独立战争坚实的群众基础,获得人民的广泛的支持.  相似文献   
72.
论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与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国殖民统治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殖民体系的形成。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有着一个较长的过程,它是在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且与现代国际法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柏林会议是殖民主义体系最终形成的标志。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殖民主义体系主要由三类不同程度上依附于宗主国的地区所构成,即殖民地、保护领与保护国、托管地。虽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讲,保护领和保护国同殖民地在对宗主国的依附程度上存在着差别,但并未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同时,随着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殖民地的行政管理机构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专制统治的特点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73.
本文针对中日双方学者关于概括日本侵华教育史的性质的各种不同观点,以大量史料,从不同的角度,对“皇民化教育”、“同化教育”、“奴化教育”这三个概念作了比较分析,从而深入地揭示了日本殖民地教育的侵略实质。  相似文献   
74.
海洋亚洲:环境史研究的新开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亚洲环境史无论是从海洋史还是从环境史的视角来看都是一个急待开拓的新领域.本文梳理了海洋亚洲研究的学术谱系,提出了海洋亚洲环境史研究的基本框架.从纵向看,可以分为1500年以前、150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获得独立以及独立后三个时期;从横向看,需要研究历史上海洋环境的变迁、海洋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史、海洋环境与国内和国际政治的关系史以及历史上海洋环境文化的演变等四方面内容.最后,在初步总结海洋亚洲环境史的阶段性特点的基础上.指出了海洋亚洲环境史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及推进海洋亚洲环境史研究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75.
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半殖民地语境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派——新感觉派。在刘呐鸥、穆时英声光魅影的都市风景线中,女性形象成为喻说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叙事图景。新感觉作家们正是通过"现代尤物"的形象构型,表达了对都市的疏离与困惑,完成了身处在西方殖民主义视阈下的知识分子对民族想象的寓言。  相似文献   
76.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来华的欧洲殖民者往往都有家人相伴随.家庭成员的日记、信件似乎是可以让人生动地洞悉日常殖民经历的有用信息源.瓦尔特·弗雷(Walthet Frey)是1905-1938年间在中国的一位杰出的建筑师,并且是1914年以前天津德国社团的支柱人物.他的姐妹伊莉莎白(Elisabeth Frey)在1913-1914年期间来华看望他,并且给她在德国的母亲写了一系列的信件.这些信件从一开始就被有意识地作为一种日记,揭示了国外殖民经历的许多含混性.它们不仅记述了一位年轻女性二十世纪初在中国的殖民经历,而且详细地说明了"殖民凝视".同时,这些信件也清楚地显示出依靠此类资料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7.
沙健孙 《中华魂》2004,(6):62-62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两大主题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必须面对的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 与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中国相比,帝国主义列强在经济力、军力等方面拥有极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78.
近代中国在经历了2000多年封建社会以后,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陷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任务远远没有完成。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一代先进分子,创办《新青年》,  相似文献   
79.
1930年代既是上海经济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现代派文学的繁荣发展阶段。由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戴望舒、杜衡、叶灵凤等组成的现代派群体在半殖民地的都市文化语境中,热衷于现代都市生活,执着于先锋艺术追求。在他们的文学想象中,都市摩登女性具有鲜明的西方文化表征,男性主人公则大多仍背负着东方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徘徊于现代都市,从而标识了创作主体文化身份的复杂性及其在东西文化冲突中的尴尬与焦虑。  相似文献   
80.
正慈禧当政时,正值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四方云扰幅裂,慈禧作为最终的决策者,固然要为中国一步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悲惨命运负主要责任,但只要客观地对待史料,不难发现,其实在每一次事件初起时,慈禧的判断与决定大体上都是切合实际的,至少不那么糟糕,最后却总经不住耳边大言炎炎,小言詹詹,令她陷入惑乱,改变了初衷。总体说,在对内的问题上,慈禧较能坚持自己的定见,让事情朝好的方面发展,如洋务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