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篇
  免费   7篇
民族学   31篇
丛书文集   115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328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20世纪90年代以降,华裔美国作家打破美国主流社会强加在华裔美国人身上的刻板形象,力图展示真实的自我,同时通过超越文学作品母题的族裔性,表达了对于种族之间和谐共处的诉求,及其实现的可能性。他们的作品,体现出具有包容品格的族际性。其具体表现为:超越族裔性,走向融合性;能够满足多种族群审美期待的人物塑造。  相似文献   
42.
追寻:中外文学的叙事母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经建 《文史哲》2006,(4):120-126
追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动力,更是一个终极性的文化命题。人类追寻精神通过艺术审美途径被转译为中外文学中一个基本的母题模式。“流浪汉小说”是其最浅易、最显明的母题表述图式。大多数流浪汉小说的文本都呈现出两重结构:一是直接对应现实生存的表层结构,一是隐含人生哲理和诗意概括、寄寓着追寻母题的深层结构。(精神)家园叙事是追寻母题的形而上层面或哲学意味上的表达形态,具体表现为:其一是对个体存在的认同性焦虑进行自我确证的过程性追寻,现代人的根本性焦虑是无家可归感,文学中的追寻可以将个体性的价值选择、精神追求与特定的精神价值体系和文化观念体系相联系,并在其中被确认而得到心灵的慰籍。其二是持有既定的人生取向和明确的精神目标、旨在重建或心造一个理想“家园”的追寻,这种追寻中的“家园”被赋予了诸多形而上的意味,且与“诗意地栖居”等话语概念相关联,描述了人类带着乡愁寻找精神家园的漫长旅程。  相似文献   
43.
王立 《贵州社会科学》2007,208(4):26-30
明清小说多神行术描写,其最大特色是与神物崇拜的联系.或是直接在腿上、脚上附加的神行器具,或是飞帕和树枝状载人飞行器,或是当事人穿戴的钻天帽和入地鞋.通常认为其来自佛经的木鸟故事,然而所强调的是跨越远距离空间,不是行动迅捷,神行术故事来源并非完全在此,还有高僧的幻术表演.后者在交通工具不发达的时代,很容易引起新闻鼓动效应,外来佛教声威借此而高扬.飞行器等神秘想象,还有现实中超人体能的神行者为基础.其多被描述日行"五百里",也是受汉译佛经叙事习惯的影响,"五百"为一个整数而极言其多,这似乎也是人类的体能的一个极限.  相似文献   
44.
从文化审美心理和文化心理积淀的角度论证废名小说创作的重要原型母题———追寻精神家园 ,通过对他所展示的两个世界 (“黑暗的世界”和“和现实隔了界”的理想境界 )的对比分析 ,指出他笔下的史家庄 (陶家村 )世界是家园原型的“置换变形” ,探析了废名营造家园世界的价值取向和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45.
46.
母题是小说当中内容及形式上的类型化、程式化成分,但这一术语在当下用得比较泛滥,如与主题、原型的混用等。母题研究方法的另一偏颇是过于强调叙事模式的普遍性和类型性,忽略叙事艺术的审美个性化和新异性。使母题叙述个性化从而获得更高的审美价值的途径主要有:新颖具体的细节讲述,复合多义的思想辐射,多向复杂的情节构设。  相似文献   
47.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梁祝传说的母题意义和文化价值堪称典范。从文艺发生学的视角来看,梁祝文艺的发生、发展、繁荣和转型具有极高的样本意义和研究价值。通过对史志和文人笔记中关于梁祝传说的不同记载进行研究,既可以窥见梁祝故事从萌芽、成型到成熟的大致脉迹,同时亦可印证斯蒂·汤普森关于文学母题与民间文学关系的经典论断。  相似文献   
48.
王立 《阴山学刊》2002,15(2):42-46
侠文化排斥男女情爱有种种不同方式 ,通俗文学中较为突出的为“冯燕母题”模式。唐、宋、明三代这类故事具有共同的母题结构 ,其深刻意蕴是私情与侠义的冲突 ,强调侠义价值。冯燕母题还为兴盛一时的明代公案文学所垂青 ,并在清代的民俗故事中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49.
崔炼农 《江汉论坛》2006,(8):110-114
《孔雀东南飞》诗继承了汉代乐府古辞的叙事传统,结合了“弃妇”、“殉情合葬”、“烈女”等传统母题,叙事方式和整体结构安排因情节扩展和篇幅增长均有相应发展;其叙事风格与后汉辛延年《羽林郎》非常接近,受古辞《陌上桑》“日出东南隅”影响较大,不仅迥异于以程序语句为框架的《木兰诗》,更与魏晋文人书面化程度较高的叙事作品有别。由于其文本形式的各个方面均与现存汉魏时期的文献材料密切相关,《孔雀东南飞》诗当为汉末建安文人拟乐府作品。  相似文献   
50.
现代还乡母题小说的故乡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还乡母题小说的故乡想象密切联系着我们这个后现代化国家文化转型的选择性焦虑,隐含着现代知识分子的"现代性寓意".激进的"现代化"立场和保守的"反现代化"立场,都在故乡想象中找到了他们各擅其长的书写空间.在现代还乡母题小说的故乡想象中,"故乡"是生命出发之"乡",也是与都市相对的乡村之"乡",与异域文化相对之本土文化之"乡",与道德沦丧、人性衰退、精神荒芜相对之道德人伦醇美、人性自然、精神健康之"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