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40篇
劳动科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17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262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6 毫秒
4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公司成为现代企业制度中典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公司懂事是处于法人治理结构顶端,支配公司经营管理。而我国公司法对董事的民事责任规定相对薄弱,公司董事地位和作用的日益重要与其所应承担的相应责任不协调。因此,为加强对董事民事责任的理论研究,笔者就董事与公司的法律关系、董事义务、对董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理基础略陈管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懂事民事责任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42.
民事责任的归责是指民事行为人违反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后,依什么为根据来使行为人承担强制性的不利后果。民事责任的归责基础是民事违约行为或违法行为对他人的权利或利益造成了损害。民事责任的归责基础和归责要素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由行为、损害、过错、因果关系、主体的特殊角色的不同组合构成了民事责任归责要素的内容。确定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需考虑以下规则:合理性规则、公正性规则、可操作性规则和逻辑性规则。  相似文献   
43.
我国《证券法》虽然明确规定了信息公开制度 ,禁止虚假信息披露行为 ,但却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虚假信息披露民事侵权责任制度。对这项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是我国证券市场秩序的当务之急。而研究和界定虚假信息披露行为的民事侵权责任之构成 ,则是完善这一制度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较为典型的几国立法例 ,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构建和完善我国虚假信息披露行为的民事侵权责任制时所应把握的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44.
文章论述了我国证券内幕交易行为的不良后果 ,指出了我国证券内幕交易行为立法的现状与不足 ,提出了几点遏制证券内幕交易行为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5.
对当前医事纠纷在运用诉讼程度解决中的几个特征作了扼要的论述,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剖析和探讨,进而强调医事纠纷是一种特殊性质的民事纠纷,处理时应当结合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不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46.
生命健康权是每个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人身权利。目前 ,侵害患者权益的医疗事故日渐增多 ,医疗纠纷数量呈上升趋势。由于法律的不完善 ,以及现有法律法规适用上的争议等原因 ,使得医疗纠纷不能得到妥善处理。为了切实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必须解决医疗事故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和医疗纠纷中涉及的几个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47.
公司法中的自我交易制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我交易制度是规范公司管理人员经营管理行为的一项特殊法律制度。如何理解和适用《公司法》中的“自我交易条款”是公司法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对自我交易的范围、影响、生效条件及民事责任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8.
意外发生后     
肖振铎  黄立林 《新少年》2012,(Z2):22-23
  相似文献   
49.
我国现行法律对民事责任优先承担问题都作出了不同规定,但由于立法规定存在的缺陷,致使学者对相关立法规定的称谓、性质及内容的理解存在误区,由此也可能会影响到相关立法规定的立法适用。对此,文章以我国相关立法规定为切入点,分析了财产性民事责任优先承担的性质及称谓,认为不应将民事责任优先承担确立为原则,而应将其定位为一项规则,并论证了财产性民事责任优先承担规则的正当性,提出了完善我国相关立法缺陷的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50.
试论法官调查取证与认证的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诉讼法院调查取证制度、质证制度和认证制度的构建及我国民事诉讼法官调查取证的实践弊端为法官调查取证与认证的分离提供了前提。“调认分离”的内容在于审判人员和调查取证人员的分离及其程序建设。调查人的双重法律地位决定了其要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