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244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356篇
社会学   15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以人为本理念是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思想基础。追溯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以人为本思想之源,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真理性和科学性,确立我国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社会治理的基础在于人民群众,社会治理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创新社会治理实践的关键在于民众参与。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以人为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它汲取了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精华——民为邦本、立君为民,顺应民心、与民同乐,解民疾苦、富民为要;同时,这一思想主要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理论基石之上,与毛泽东思想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治理价值取向,是我国社会治理创新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2.
干部下放劳动锻炼有益于保持劳动人民本色,同时也有益于增强同劳动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此,我们党历来倡导干部要下放劳动锻炼,并把它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加以落实。1959年东西湖围垦开发建设就是干部下放劳动锻炼的一次很好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6,(5):31-37
我国古典民主政治经历了萌芽、转承、确定和衰落的历史演变过程。探讨我国"仁"、和而不同、民本思想、宗教文化、法制观念等古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理念,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我国古典民主体制的特点,从古典民主政治的历史实践中总结得失,而且,由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根植于中国古典民主思想的文化土壤,古典民主政治思想精华也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协商民主建设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在实践中借鉴。  相似文献   
14.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用科学方法分析社会现象的典范。孙子立足于战争的复杂多变,着眼于对信息的认知和把握,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从主观到客观,从局部到整体,较为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这其中蕴涵的朴素的科学精神、先进  相似文献   
15.
越位的人道主义:“五四”启蒙残缺性的再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宝明 《文史哲》2002,6(5):12-18
人道主义的博爱信念曾经吸引了一大批仁人志士 ,但他们又不同程度地将这个舶来的思潮与中国传统的仁道、民本理念相比附 ,于是 2 0世纪尤其是“五四”时期便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故” :从民本主义到人道主义再到社会主义 ,我们的“事故”之所以多发 ,主要原因还在那个糊里糊涂的“爱”上。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两方面探讨黄宗羲启蒙思想之历史品格,认为宗羲的启蒙思想已经超越了古代思想范畴,而属于近代思想范畴。  相似文献   
17.
在"仁"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丰富的"民本思想",但是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统治阶级很难做到真正的"以民为本".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以民为本"的思想真正落到了实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仁"的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胡波 《学术研究》2001,(5):101-105
本文作者认为,道咸时期的民本思想,既是传统民本思想在近代的沿续,又是新形势新环境下人们对民本思想的阐释和创新.经世派思想家们虽仍然强调君、臣、民之间的等级秩序和各自遵循的原则,但他们更倾向于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突出"臣"、"民"的地位和作用,并提高了农商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肯定了民众的力量,从而丰富了"民惟邦本"中"民"的概念内涵,为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开启了思想认识的闸门.  相似文献   
19.
正确对待古代爱国主义思想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从古代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新视角出发,就正确对待古代爱国主义思想问题,做出了新的理论探索。本文认为孔子提出的"天下"观,解决了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外在形式;孟子创立的"民本"观,回答了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董仲舒概括的"《春秋》大一统"的统一观,成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巨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农业思想中的"民本意识"是十分宝贵的历史遗产,研究和借鉴这一历史传统,对于我们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农本思想"和"农学思想"的分析,揭示了蕴含其中的"民本意识"及对现代的启示.本文主要分三个部份"农本思想"和"民本意识";"传统农学"与"民本传统";传统"民本意识"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