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5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7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01.
刘慧平 《老友》2012,(12):52-52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口的数量不断攀升。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到2010年底,我国仅65周岁的老人就已经达到了1.18亿,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达到了8.87%,这表明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已经从以往的一个抽象概念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  相似文献   
102.
论法定解除     
民法通则》首次正式通过民事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合同的解除制度。而《合同法》将合同的解除纳入了第六章,并成为了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3.
《伴侣(A版)》2013,(5):32
问:我出差回到家后,发现家中失窃。民警与房东一起去小区内查看监控录像,发现是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盗走了价值将近两万元的东西。我把嫌疑人送去派出所做完笔录后,发现身份证上显示该女孩还未成年,所以找来她的父母。请问:女孩的父母是否该赔偿?如果他们不愿意赔偿,我又该怎么办?答:根据《民法通则》及有关法律的规定,未  相似文献   
104.
改姓之后     
李晗 《新少年》2012,(5):14-15
  相似文献   
105.
我国<民法通则>第122条规定:"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运输者、仓储者对此负有责任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相似文献   
106.
论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术界对最密切联系原则概念认识的模糊,带来该原则运用的困难。这主要是我国缺乏对该原则的本质研究造成的。该原则的本质可以通过对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经典案例——贝科克诉杰克逊案的解读和《第二次冲突法重述》中第6条的规定的审视和与相关学说的关系进行廓清来进行探究,以实现对该原则准确的定义和运用。  相似文献   
107.
土地合法流转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年代中前期,对于农村集体所有土地流转,还是一个徘徊在意识形态争论中的法律禁区,国家宪法和民法通则都作了禁止性规定。1982年宪法第十条第四款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相似文献   
108.
对4大洲、19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提出的32种民法调整对象定义进行研究,可把它们分为老平行线说、新平行线说和折扇骨说三种主流类型,外加一种杂说类型.我国<民法通则>第2条的民法调整对象定义属于老平行线说中的德国式变造,这一定义由于无视公法性的人格法在民法中的存在而显得不足.为此,可以将我国的民法调整对象定义为:民法确定人、财产并调整人之间的关系,此等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亲属关系、继承关系、物权关系、知识产权关系、债权关系.  相似文献   
109.
法定代理人的侵权责任,与其他特殊侵权责任相比,有着许多更为独特之处。例如,该种特殊侵权责任的性质、它所适用的归责原则等等。但这种民法理论上的独特性,并没有能够反映在我国的现行立法中。相反,《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三条之规定,不仅有悖于上述的民法理论,而且立法技术粗糙不堪,给司法适用带来极大的困难。追溯法定代理人侵权责任制度的发展史,参照大陆法系各国的立法例,对法定代理人侵权责任作深入的探讨,可以发现,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三条之规定,无论在实质内容上,还是在逻辑形式上都有值得商榷之处,需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10.
我国民事制裁的依据是《民法通则》第134条第3款,这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用行政手段管理与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延续.目前我国的民事制裁割断了与民事责任的联系,使得民事制裁制度缺少法理基础支持,其适用范围与行政制裁范围存在重叠与冲突,使得民事制裁与行政制裁在司法实践中的矛盾无法解决.在民事诉讼中适用民事制裁,破坏了司法的被动性,容易造成司法权威的损害.从民事责任角度界定民事制裁的概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民事制裁是与民事义务、民事责任相关联的概念,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责任承担方式,民事制裁的适用范围应当与民事责任相适应,限制在当事人民事法律关系权利义务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