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5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7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江平,这位中国法学界泰斗,用多舛的命运,见证并参与了共和国六十年来的法治进程。他心甘情愿扮演着法治布道者的角色,从参与《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再到《物权法》等多部法律的起草,以及最近对新拆迁条例修改讨论的介入,他不停  相似文献   
92.
从《民法通则》第132条到《侵权责任法》第24条,再到《民法典》第1186条,围绕侵权行为公平责任归责原则的争议形成了我国法学界的一段公案。从立法史考察,这一归责原则是《民法通则》立法主导的结果,经过了《侵权责任法》的调整,最终在《民法典》中做出了实质性的变革。公平责任原则不具备归责的正当性基础,缺乏司法适用的标准,侵蚀过错责任原则,《民法典》通过对第1186条进行体系位置上的弱化、适用条件上的限制,并增加自甘风险规则,实现了公平责任归责原则的终结。  相似文献   
93.
《劳动者》2005,(9):i0006-i000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对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相似文献   
94.
孙展 《社区》2003,(22):50-50
孩子命丧饭店门口 店主“玩”失踪 日前,一个因空调外机丧生的男孩小君的父亲在索赔无门的情况下,不得不把饭店的房主告上北京市丰台法院。 2003年6月18日傍晚,小君在四川同乡何奶奶的看护下,在暂住地丰台区张仪村一家“美食城”门前玩耍。“美食城”空调室外机离地面30厘米左右且无任何防护设施,小君被空调室外机电击死亡。事发  相似文献   
95.
长弓 《社区》2002,(1):54-55
工程师之妻突然失踪2000年6月13日晚,正在山东黄河防洪工程忙碌之中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院工程师苏子义,突然接到女儿带着哭声打来的电话:“妈妈不见了,她失踪了。”  相似文献   
96.
刘林 《老年人》2004,(9):40-40
俗话说:邻居好,赛金宝。但很多人认为,处理邻里关系只是一个为人处世的问题。其实不然,邻里关系也涉及到法律关系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83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  相似文献   
97.
如今,收发短信已成为一种时尚。亲朋好友或上下级之间在节日或特殊的日子里互用短信问候,已是一种很正常的交流和沟通。而湖北省枣阳市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在收到原下级的短信后,却把其告上了法庭。总经理到底收到的是什么短信?他为什么要将原下级告上法庭?  相似文献   
98.
监护是一项民事权利。现代监护制度起源于罗马法的监护和保佐制度。我国《民法通则》对监护人权利的规定不完善,混淆了监护与亲权的界限。完善监护的类型,改革法定监护制度,并建立监护监督机构,规范监护的管理约束机制是我国监护制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
章铁 《社区》2002,(22):42-42
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人民法院近日审结一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被告虽然没有过错,但是法官根据公平原则,依法判处被告补偿原告经济损失6000元人民币。2001年11月中旬,现年19岁的王某经他人介绍至被告李某个人经营的美洁干洗店(尚未进行工商登记)打工。双方约定,第一个月被告发给  相似文献   
100.
<正>本刊2014年第5期刊登的文章《拖欠劳动报酬争议是否受两年民事诉讼时效限制》(以下简称"原文")认为,"拖欠工资与克扣工资同为‘拖欠工资’,不能区分仲裁时效而且不受一年劳动仲裁时效或两年民事权利诉讼时效的限制"。笔者对此观点不能认同。原文所举案例中二审法院适用法律得当,只是原文混淆了"拖欠"工资与"克扣"工资的概念。"拖欠"与"克扣"工资是否都不应受一年的仲裁时效限制?根据《劳动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