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8篇
民族学   69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4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205篇
社会学   20篇
统计学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李方庆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咸丰县民族研究会常务理事。2009年5月,他离开了为之坚守42年的教育教学岗位,光荣退休。退休后,他受聘于重庆市黔江区南海镇,一心寻访土家方言调子戏。2011年2月14日,由李方庆  相似文献   
72.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忽略了主体承载文化的复杂性这一基本事实。作为权威文化和狂欢文化的载体,民间充满着自我冲突与罪感。在民间精神结构的复合整体中,狂欢文化只是一个次要的部分,它最后达成的是对既有权威文化的加固。另外,巴赫金把民间文化概括为以笑谑为主的狂欢文化也是片面的,它忽略了民间文化中的恐惧、自欺、粗浅、鄙陋等要素。狂欢文化乃至民间文化无法完成超越、更新既有权威文化的重任,寄望于民间形态的狂欢文化只是一个不可实现的乌托邦。从权威文化对种种"狂欢"文化的收服来看,狂欢理论的有效性仅限于文本的局部,其阐释边界极为有限。如果不顾这一边界的存在而以其阐释文本全部,则势必要曲解文本。  相似文献   
73.
作为一个风格迥异、成就显著的作家,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和国家权利意识文化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距离.他着力建构的是一个充满自由和生命活力的民间文化形态,由此也带来了其美学风格上冲淡平和的特征,在20世纪中国文学空间中彰显了独有的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74.
漠北 《新天地》2011,(2):46
岳母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也就是我的爱人。可是进入晚年后,老太太膝下突然又多了一个"孩子"——她把自己收藏的连环画(小人书)视为"孩子",倍加呵护,"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那份痴迷、那份珍爱,看了让人油然想到"舐犊情深"这句成语。  相似文献   
75.
《今日南国》2010,(5):40-41
正月十六、十七两天,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的人们会举行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古龙坡会民间文化文艺活动。而安陲乡素有野人节之称的“芒蒿”节,将使你亲身体验苗族同胞们极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  相似文献   
76.
与亟待保护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遗"保护所取得的成绩还是初步的,目前亟需引起重视的有以下问题:全面保护问题;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关系问题;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问题 ;民间文化知识的教育和普及问题.  相似文献   
77.
张炜的《九月寓言》带有众多"狂欢化"的因素。用俄国学者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从形式分析入手,返回文本的历史语境、文化语境及作家的个体体验,实现对文本中狂欢化素材、修辞、结构的归并与清理,探索张炜的叙述动机与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78.
徽州民间文艺表演融入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  相似文献   
79.
赵盘保  尹亮 《民族论坛》2005,(12):39-40
“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间里,都有一些民族织锦文化及其遗产死去。它们失却得无声无息,好似烟消云散。”2003年5月,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研讨会上,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对我国民间织锦工艺文化保护现状发出如此痛心的感慨。笔者深有同感,改革  相似文献   
80.
秦地小说对民间原型和民间诗意的体认、消纳和再造,显示了“陕军”独特的创作优势,既使其地域特色格外亮眼,又显示了带有文学流派意味的风格特征.《白鹿原》、《最后一个匈奴》和《人生》等作品,无不是从民意的批判取向中获得基本的立场和观点,从而摆脱或超越政治中心(权力)话语以及书本观念的局限,拥有了某种综合性的批判力度和深度,而批判的指向既可顺向升华民间的批判,又可逆向省察民间的污垢.此外,尽地小说在积极化用或重构民间形式方面,也大都有相当自觉的追求,表现在:一、对泰地方言土语再造和利用,二、爱民间文艺的人物塑造模式的影响;三、支民间故事传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