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6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5篇
管理学   15篇
民族学   49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45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651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81.
《水浒传》第十三回和第十四回都写到了刘唐醉卧灵官殿,这应是灵官信仰在民间较为普遍所致。有关灵官之名及其事迹、信仰的记载都大量出现于明永乐年间之后,因此,关于灵官殿的细节应视为推断《水浒传》成书时间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2.
临川孔氏系孔子后裔,其始迁祖有二:孔彦邦、孔琬,均为孔子49代孙,在南宋孝宗朝落居临川,至今800余年,传30余代,子孙以万数,文章对其源流和名贤略作考证。  相似文献   
8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直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但它的形成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长期艰辛探索的结果,党的七大对形成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作了全面阐述。建国后,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重大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党沿着邓小平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不断地探索,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党的十七大报告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思想、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成果的系统总结,又是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庄严宣言。  相似文献   
84.
石屏彝族“海菜腔”是从异龙湖中的海菜而得名的。因它产生于彝族青年男女特有的民俗———“吃火草烟”活动,因此,旧时被称之为“草曲”。明朝初期,江西弋阳腔传到滇南,再与石屏彝族的“草曲”相结合,并冠以“海菜腔”这一美名。海菜腔在“吃火草烟”这一习俗中被长期保存了下来,在这一习俗中所唱的民歌,也得到了广为传播,创造、发展。海菜腔是彝汉合璧的结晶。  相似文献   
85.
东汉末年,围绕着鸿都门学的论争,凸现出两种截然相 反、根本对立的汉赋观:第一种是以灵帝与鸿都门士为代表的贴近世俗生活、追求感官享受 的新型的汉赋观,第二种是以蔡邕为代表的恪守传统经学与道德规范的旧的汉赋观。蔡邕在 理论上否定但在实践上却创作了不少逸乐小赋,反映了他对汉赋地位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86.
谶纬在东汉极为盛行 ,上至皇帝 ,下至一般士人 ,都对其深信不疑。光武帝用人、行事都从谶。经生都读谶 ,经、谶双修 ,在国家法典《白虎通》中有大量的谶纬思想。有关汉高祖的“五星聚东井”、斩白蛇及光武帝的《赤伏符》是赋家运用较多的政治神话 ,其目的在于为汉政权的开创及中兴寻找合法依据。赋家还用祥瑞之事为帝王歌功颂德  相似文献   
87.
和田约特干出土猴子骑马俑与猴子骑驼俑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新疆和田约特干遗址出土的猴子骑马俑和骑驼俑特征的分析 ,联系古代印度文献材料和北方青铜有关遗物 ,认为它们在这二类组合的观念和图像的传播过程中占据着关键位置。  相似文献   
88.
药名文学是古代涉医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端于南朝,是魏晋人将药名作为一般语汇使用这一语言现象水到渠成的结果,同时也与当时中药学的进步及形式主义诗风有关。唐宋两代药名文学有三方面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则出现了药名创作与叙事文学结合的现象。药名文学之所以能传承千余年而不衰,是因为古代文学家普遍拥有医药知识,并以药名文学的新形式来展示这种知识;此外,中药药名繁多,且具有文化意蕴,也是药名文学长期传承的重要因素。对药名文学,不能因为它有文字游戏的一面而简单地加以否定。  相似文献   
89.
90.
中国古代戏剧的源流问题一直是戏剧研究者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形成很多种说法,但都不是戏剧之源。本文从中国古代戏剧的基本元素出发来探讨戏剧的源流,并提出戏剧起源于人类原初状态时的体态语言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