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1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26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81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19篇
理论方法论   28篇
综合类   303篇
社会学   50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明代宝应地区水利状况复杂,水涝灾害频繁.不仅威胁到河运、漕运,而且对宝应地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为了变水害为水利,明代国家和地方重视宝应水利事业建设。一方面,完善水官设置、筹措水利资金;另一方面.修筑堤岸闸坝,开筑斯河,治理宝应越河。明代宝应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对于改善当地区水利状况以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2.
“河湟”这一地理概念,大致经历了汉代构建时期、唐代扩展时期和宋代以后复原时期三个阶段。汉代,随着中原王朝疆土西拓,“河湟”表述得以构建,但早期“河湟”内涵并不清晰;唐代,由于“河湟”地区本身战略地位的变化,“河湟”这一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其内涵更加的抽象化,指代的地域范围也更加的泛化和模糊;宋代以后,随着“河湟”边防地位的下降,其内涵也趋于向本体回归,最终成为今青海、甘肃两省黄河与湟水交汇区域的普遍代称。  相似文献   
73.
河湟文化圈中汉族一直是文化的主角之一,汉族入迁河湟地区后,在文化的叠加中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河湟汉族在重血缘的观念之下求子(尤其求生男孩)风俗较多,除传统汉族的文化因素外还有地缘影响,此观念对河湟世居他族也发生了文化涵化。本文以湟中县汉族为个案研究当下河湟人生仪礼、节庆民俗活动等方面的求子风俗,通过对湟中县的祈嗣民俗事象描述,认识文化圈文化涵化理论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4.
红色之旅有别于其他旅游,往往能够激发人们的激情,净化人们的心灵,给人警醒与教益,从而令人终身难忘。那次到贵州去看黄果树瀑布,又特地去了一次习水县。之所以选择习水,是因为当年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的帷幕正是在这里拉开,这次是为完成我许久的一个愿望。大巴车沿赤水河向前行进,最终落脚在一座千年古镇,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土城。距土城大桥50米开外,有一幢格外打眼的西式建筑,当年这里曾是红三军指挥部所在地。  相似文献   
75.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古至今人们对美的追求从没停止过,美丽的女性总能激起诗人们无限的灵感,诗人们对美女的吟颂更是亘古不变的主题。诗人们最爱吟咏的是女性的美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春秋时期的《诗经·卫风·硕人》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纤纤手指似芦苇的新芽,她柔白皮肤似凝结的羊脂,蝤蛴(天牛幼虫,黄白色、圆筒形,借以比喻妇女脖颈之美)一样的脖子,牙齿像葫芦种子,洁白整齐,秋蝉的方额,细细的蛾眉。  相似文献   
76.
明代万历年间,总漕与总河出于部门利益考量,围绕治河方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终导致万历五年和万历二十六年两次合并。二者争斗看似是治河、通漕与维护祖陵的理念之争,实则体现了万历年间复杂的政治生态。明代总漕设置于景泰年间,总河设置于正德年间,设置目的在于应对黄河决口后临时性的漕运危机。总漕与总河的设置仓促而成,其职掌多有重合之处,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组织效率低下与相互争斗的泥潭。这是明代体制性弊端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77.
考古资料表明,甘肃灵台一带是西周时期一个重要的聚落中心,而1972年发现的姚家河西周墓地则为长期未决的乖国地望提供了重要线索.古乖国可能座落在今泾河上游,其支流达溪河两岸,从先周开始就是周人的同盟军,曾协助周人克商.与乖国有关的青铜器铭文则反映了周王朝与边境小国之间复杂而多变的政治关系,是研究周与西北边境文化群体之间关系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78.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北威州的中心区域,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蜿蜒流淌,好似一根波光粼粼的丝带贯穿其间,鲁尔区也因此得名.全区人口580万,约占德国总人口7%,人口密度则是全德平均水平的5倍.密集而相互交错的工业、住宅、交通等网络沿鲁尔河谷连接成片,形成由多座大中型城市组成的鲁尔都市集群.当代鲁尔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文化灿...  相似文献   
79.
养国是周代的一个小诸侯国,它与江、黄等同为嬴姓,夏王朝以前主要在山东地区,后来逐渐向中原迁移,夏商时期主要活动在河南平顶山地区的汝水两岸,因养水、养陵而称为养氏。西周时南下淮河上游的桐柏地区建立养国,春秋前期归属于楚。养国贵族养由基在楚国为官,被封于今河南沈丘与安徽之间,称养邑。养国一直存在至春秋战国之际。考古发现的养国青铜器,不仅可以证实养国的族源、历史,同时也可以透视养国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80.
《村落.信仰.仪式——河湟流域藏族民间信仰文化研究》一书,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青海河湟流域藏族民间信仰中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遗俗,以及灵魂观念、占卜术的产生及其类型,巫术及其展演、苯教信仰遗俗等进行了阐述,在藏学研究领域独树一帜,读后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