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76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曾凡 《学术论坛》2008,31(2):24-28
鲧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失败的治水英雄,当他的神话被历史化之后,就被戴上了"凶恶"的面具.文章从屈原<天同>的疑问出发,力图从水文化的角度探寻鲧治水的历史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在党和国家一些重要会议的报告及在各地的考察讲话中,发表了一系列保护水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水短缺、水污染的论述。这些精辟论述所蕴含的治水思想,随着《江泽民文选》三卷本的出版,已清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以长于治水著称于世。同炎黄文明相生相伴,自传说时代就开始的治水实践,孕育了具有深厚历史底蕴、以疏导为法的宝贵治水思想,直至今世,对治国理政仍不无借鉴意义。通过爬梳和反思先秦两汉治水实践的成败得失以及不断丰富的治水思想,从而以史为鉴,为今世治水及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观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围绕水文地质条件对煤矿防治水工作方面的影响,在结合具体例子的基础上,探讨采取相应的措施,在结合地质状况分析的同时,加强煤矿防治水工作的整体推动,实现煤矿效益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末以来,中国先后遭遇的百年罕见的洪灾、旱灾、冰灾、雪灾,无不考验着中国科学治水和水利建设能力。让西方震惊的不仅仅只是中国灾难的频繁,更多的是中国有史记载的科学治水奇迹和当代中国的治水模式。英国广播公司BBC称,中国的治水经验和模式已具备能力战胜和抵抗水旱灾害。美国《洛杉矶时报》说,连续  相似文献   
16.
堵与疏     
张力 《四川省情》2007,(6):47-47
两千年前古成都平原频频遭受到洪水侵袭,每年夏天,上游的岷江之水泛滥于整个平原,先民苦不堪言。据现在考古考证,可能正是由于岷江水系的泛滥成灾,古蜀文明中心在平原中不断迁徙,从广汉的三星堆迁到成都的金沙,  相似文献   
17.
《决策导刊》2010,(9):50-50,F0003
近年来,城口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把防灾减灾工作摆在首要位置,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决议精神,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实现了“五个到位”(思想意识到位、工作责任到位、防灾措施到位、  相似文献   
18.
矿区地质情况的多样化,复杂性,也决定了矿区水层分布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地质情况,针对性的细致勘测,深入勘探,运用多种物理及化学方法分析,能够找出水层分布特点;根据不同的地质水层分布特点,逐步分析研究,就能够找出水层规律,从而总结出有效的防治水害措施。  相似文献   
19.
征稿启事     
<正>为进一步促进水文化研究的发展,加强水文化研究工作者的学术交流,我刊现面向全国诚征"水文化"类稿件。论文内容包含水利历史、治水思想、水的崇拜和信仰、水哲学、水美学、水文学,等等,涵盖水文化的各个领域。本刊竭诚欢迎您的投稿并务请注意以下几个要点:一、标题与作者1.文章正题一般不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文内标题或小节的层次  相似文献   
20.
探讨皖河流域治水与绿色经济转型的关系及其相应的政策引导与支持.论证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是皖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皖河流域洪水发生期长,洪水过程具有“四大、两快、一短”的特征.径流量与含沙量波动呈正相关,峰值同时出现,上游支流的含沙量大于干流.以治水为中心,全面开发水力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退田还湖,发展湿地产业、避洪农业,保持园地、耕地的绿色覆盖,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推进皖河流域绿色经济转型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