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5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波德莱尔因其批评才力和感受力被称为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批评家之一。波德莱尔所持的美学观点,深受爱伦·坡文学理论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波德莱尔认同坡的美学观点。但他对艺术自主性、灵感理论、美等问题持有自己的理解。与坡的美学观相比,既有认同之处,也不乏修正延伸。  相似文献   
62.
波德莱尔是一位完全属于现代大都市的诗人,不过,在《艺术家的悔罪经》这首作于小镇海边的散文诗里,他却抒发了自己面对自然之美时的震惊和苦恼。这样一来,对大都市的归属或许也是对自然的逃避,这同那种反对现代文明的浪漫主义陈腔滥调恰好相反。在对齐美尔的大都市哲学进行批判性阐释的过程中,马西莫·卡奇亚里发现了神经生活,即现代个体的生存样态,这反过来也解释了波德莱尔为何最终逃离自然、返回大都市。大都市的神经生活不仅是波德莱尔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现代思想的根本处境。  相似文献   
63.
波德莱尔的抒情诗歌作为观察视角,本雅明把他关于大众“震惊体验”的描写当作19世纪的史实来看待,换言之,本雅明用这种体验方式来把握巴黎拱廊街的历史意义。在此基础上,本雅明吸收了弗洛伊德的“创伤”理论和马克思的“劳动”观点,认为它是一种重复的创伤体验,具有非连续性的特点,对“震惊体验”作出深刻的现代性批判。在本雅明看来,“震惊体验”无法给予个体丰富的审美意义,要从“震惊体验”中真正获得解放,必然要以大众“经验”作为启示,回归到具有连续性的大众“经验”之中。本雅明之所以采取“震惊体验”的方式来理解大众的现代都市生活特点,与他本人敏感细腻的批评风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