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36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36篇
社会学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51.
对石达开集团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熟村 《河北学刊》2002,22(6):119-124
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以后 ,石达开已经是太平天国的第四号人物了。石达开集团包括知名的石姓族众 19人 ,“翼殿”属下约两千人 ,后来 ,归他指挥的多达十万余人 ,在太平天国史上举足轻重。对该集团进行考察 ,不仅从中可以看出石达开的功过是非 ,而且也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兴亡得失的内因所在  相似文献   
52.
洪秀全在创立拜上帝教和太平天国的过程中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展开了激烈碰撞和冲突 ,既相依相生 ,又相悖相克 ,既以教兴国 ,又以教亡国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 :基督帝国的时代已经过去 ,试图利用宗教神权建立空想的人间天国 ,失败是必然的 ;要推动中国社会的解放和进步 ,必须学习西方 ,但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 ,一定要分清什么是真理 ,什么是谬误  相似文献   
53.
张宏杰 《社区》2012,(8):37-37
从起义那天起.洪秀全就没把心思放在用兵打仗上。事实上,从传教那天起。他就一直远离最艰苦的最前线。作为一面旗帜。与普通教众保持距离。以制造神秘感。神化自己。刚刚进入广西传教之时,困难重重,事业开展得很不顺利.生活条件也非常艰苦。洪秀全不堪忍受,借故扔下冯云山一个人,回广东老家继续当他的私塾老师去了。  相似文献   
54.
平心而论,鸦片战争时期的“师夷乏长技”,洪秀全的“拜上帝”也应该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洪秀全利用一知半解的基督教知识附会上帝,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政治追求当中,把政治化的宗教与其反清大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建了反映广大农民绝对平均主义要求的“天国”理论,从而在南京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是,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迅速向专制独裁转化;公有制的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又使层层官吏贪污中饱;洪秀全在建立唯一真神掩盖下的帝王大业的过程中异化到了反面.政治化的宗教和宗教化的政治,再加之理想化的空想,促洪秀全的空想转眼化作泡沫.  相似文献   
55.
洪秀全演义》是晚清革命派小说的代表作、整个晚清小说的一流之作。本文指出该小说系黄世仲创作最早的一部小说;其最早的单行本是出现于1908年的香港中国日报本;作者并未写完,而只写了54回。《洪秀全演义》是一部正面歌颂太平天国革命的长篇小说;虽然所写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却具有艺术描写上高度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56.
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代表的近代农民战争长期成为史学界的研究热点,成绩巨大.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长期极"左"思潮、习惯势力和主流话语的强大合力影响下,太平天国运动等近代农民战争被拔高和"革命化"了.本文以太平天国史研究中主流话语的形成,洪秀全是否是一个"救国救民者",太平天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政策的本质,太平天国运动的负面影响等重大历史是非问题入手,对近代农民战争史的研究进行反思,希望对新世纪史学研究的理性化进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7.
太平天国起义和东学农民战争是中国和韩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次农民战争。关于太平天国的研究 ,在中国已有很多成果 ,同样关于东学农民战争的研究在韩国也很丰富。可是 ,把两者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在中国、韩国却还很少。事实上 ,两者之间有不少的异同之处。其中 ,太平天国和东学党对儒家思想采取的态度差异明显。太平天国强烈反对儒家传统思想 ,而东学党却在儒家的忠孝思想指导下展开了农民战争。而实际上 ,两个农民战争都没有摆脱儒家传统体系的束缚。本文试图把太平天国和东学党对儒家思想采取的态度作初步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8.
高钟 《江汉论坛》2003,(12):81-83
在中西文化激荡之际,洪秀全抉择采用了西方文化浅陋的宗教部分,并以此为旗帜发动了太平军起义.但这浅陋的西方宗教文化与中国社会(包括农民大众)传统文化格格不入.曾国藩敏锐地看到了刀光剑影之下的文化冲突与危机而大作文章,以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儒学)与载体(绅士与农民)组建湘军,并依靠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这一内在活力来革新文化机制,整合社会,最终将带有西方文化变调的太平军淹没在血泊之中.所以,太平军失败的根本因素在于文化抉择的失误,而这一悲剧在其1853年进入湖北之际就已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59.
杨全顺 《江淮论坛》2006,(4):134-140
百年间,近代中国在外寇内战的危机中出现的传统社会的解体、中西文化的撞击与交汇、传统儒学的崩溃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知识精英的“学问饥荒”与“宗教饥渴”。知识精英们一方面利用佛教对抗东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与征服,以填补儒学崩溃后的文化真空,营造一种终极关怀的彼岸意识,作为“救心”的精神栖息地,可以杨文会为代表;一方面为反对封建专制王朝,借用西方基督教创立“拜上帝教”,以填补广大农民的“宗教饥渴”,发动武装起义,可以洪秀全为代表。“学问饥荒”与“宗教饥渴”是与近代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产生的文化思潮。  相似文献   
60.
世纪的探索     
本文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才是拯救中国的唯一良方。历史上仁人志士的救国困探索失败的原因。救亡图强成为一个世纪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