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8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66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30篇
人才学   17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04篇
理论方法论   50篇
综合类   842篇
社会学   92篇
统计学   1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7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列斐伏尔强调日常生活具有平日的单调无奇性与某个瞬间的神奇性超越性的辩证统一,重视日常生活中非凡的革命瞬间.列斐伏尔认为,节日和革命对日常生活至关重要,节日能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狂欢把日常生活节日化、游戏化,是对日常生活的颠覆,日常生活具有非日常意义,常与非常之间对立统一.列斐伏尔对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思辨成为总结国际范围内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一份值得借鉴与参考的重要思想资料.  相似文献   
102.
嵇康生逢魏晋乱世,在“越名教而任自然”、“行不违乎道”的形上追求中,渴望达到“任逍遥”的精神境界;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却提出主体应在“畏死”的设定下拯救自身于俗世的“沉沦”之域,人只有“诗意地栖居”于“共在”的现实世界,才可在“返乡”之终途走向“主体澄明”之境。二人的形上追求与栖居选择异同共具。嵇康直面死亡的从容与海德格尔畏死而生的超越使“向死而生”被证明为哲学的永恒。  相似文献   
103.
郑争文 《理论界》2007,(2):181-182
体验的普遍特性就是“现象学时间”,现象学时间是内在的,它属于体验本身。客观时间因其超验性而被悬置起来。现象学时间的结构表明:现在的原印象被“滞留”的边缘和“前摄”的边缘包围着。过去、现在、未来这三重意向的“瞬间”都是知觉。我们对内在时间视域进行反思,发现了先验主体的存在方式,也因此明白:对象和世界是在先验主体和内在时间意识中——也即是在“活的当下”中——自身构成的。  相似文献   
104.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社会产生了严重的民族、文化和信仰危机.一些社会精英急切探索救国图存的道路,他们几乎同时把目光投向了西方.这在文学界表现为大量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在众多国别文学的吸收借鉴中俄罗斯文学显得突出而重要.即使强调"为艺术而艺术"的前期创造社也视俄罗斯文学和作家为艺术沃土和精神导师.前期创造社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接受是一种精神契合下的理性抉择.  相似文献   
105.
池莉小说<看麦娘>在语言上具有流水叙述特色."看麦娘"象征平凡而又优美的双重人格,而父亲正是这种人格的代表."我"所全心依恋的是与父亲和上官瑞芳共同拥有的幼年生活环境,那里生长着"永远的看麦娘".小说意在创造一种都市乡愁,显示市民生活意念都市生活危险而真正理想的完美生活在过去.作家不应仅仅满足于市民情调的生产而是应适当探索市民生活价值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106.
在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新老人”进入大众视野。与传统老人相比,城市“新老人”经济自足、心态年轻、积极参与社会。受个体化进程与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为自己而活”的价值理念在现实中常常与代际责任构成了明显的张力。城市“新老人”运用重新定义代际责任、重新分配时间和人力、赞助子女金钱、购买家政服务等策略来应对自我实现需求与代际责任的冲突。城市“新老人”的出现为未来养老服务的发展带来了新思路与新挑战。  相似文献   
107.
美国经典实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念,例如“活的怀疑”“确立信念”“思想作为探索”“科学方法”“科学实在”以及“可错主义”等的起源和发展,在查尔斯·皮尔士的两篇早期哲学论文中得到重点的讨论和分析。思想过程作为信念的确立或知识的获得,不再是一种仅仅理论沉思的过程,而更是作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索程序和步骤。在经典实用主义看来,思想的本性在于探索发问,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或纠错,建立新信念。实用主义哲学展现出“美国哲学”如何从一种“在美国的欧洲哲学”的形态,发展成为一种“从美国来的哲学”。这也成为后来所谓“美国精神”的基础和蓬勃发展的20世纪美国哲学的先声。  相似文献   
108.
《中国合伙人》在向观众讲述三位主人公成功历程的同时,也重释了成功经验。这一重释建立在导演陈可辛独特的讲述策略的基础上,他将主人公的成功历程与他们不断转换的身份意识相沟通,用异于传统男女叙事伦理的手段以线性的发展脉络来表现女性如何实现逆袭,从而建构男性的身份意识,重新打造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式成功故事。此后三者身份地位的翻转变化,则是他们重构人生理想蓝图的催化剂,重逢的遭遇成为加速理想实现的动力。在诠释成功的同时,陈可辛也努力在召唤青春记忆和友情伦理,这使得影片散发出浓厚的怀旧氛围,而这种氛围的营造主要得益于陈可辛的文化乡愁。  相似文献   
109.
韩高年 《求是学刊》2005,32(5):84-87
从发生学角度考察,赋的最基本的文体要素"铺陈物类"和"不歌而诵"都起源于远古祭神仪式上巫祝铺陈祭品的言语活动.西周及春秋时代,随着巫祝官守演为世卿大夫政治,"登高能赋"、"赋诗专对"、"不歌而诵"也成为卿大夫的文化人格和行为艺术.战国之"士",以道自任,因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故士以口诵述其道,以铺张扬厉论其术,最终形成文体的赋.  相似文献   
110.
"新人文主义"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淼森 《求是学刊》2006,33(1):46-52
20世纪初,美国思想家白璧德提出了新人文主义。白璧德希望用人文主义来调节一与多的关系,反对极端的多元论,唤起对“一”的信心。以培根为代表的科学的人道主义导致了人类对于科技进步的迷信,使物的法则压倒了人类自身的法则;以卢梭为代表的情感的人道主义忽视道德约束本身,使人陷入了碎片化的生活。这两种人道主义要为教育和社会领域的混乱无序负责。在道德重建的历程中,文学艺术理应担当起把人由低级自我提升到高级自我的重要使命。教育印象主义使大学教育的水平下降,人文学者陷入了过分专业化甚至学究化的危险,白璧德提倡闲暇和业余性,真正的学者要处在一种无为而有为的状态之中,坚守反思和批评的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