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8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66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30篇
人才学   17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04篇
理论方法论   50篇
综合类   842篇
社会学   92篇
统计学   1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7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陈翠松 《职业时空》2009,5(10):109-110
项目教学强调自主学习,对学生要求高,部分学生很难适应,为此,项目教学应分为课内、课外两个阶段:课外设计阶段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而课内设计阶段,采取问题驱动措施,激发学习动机,维持有效学习状态,实现“因需而学,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42.
“尚味”的阐释观念是在南宋诗人学习“晚唐风味”的背景下凸显出来的,然而对“诗味”的提倡却不能仅从学习晚唐的这一表面现象进行解读.在“尚味”这一阐释观念影响下,诗歌创作和观赏、品读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有意义的观点.这一时期理学家提出的一些看法,如“兴”、“活处观诗”、“涵泳”等对诗歌创作和品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3.
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要“讲活”,授课方法要“灵活”,课堂气氛要“搞活”,教育资料要“鲜活”,互动交流要“激活”。  相似文献   
44.
在苏曼殊和郁达夫的早期小说中悲戚之态遍布,大量的"哭泣"意象是各自文本中特有的言语符号,形成一种既承载悲情怨诉而又独抒个人意识的抒情语言。主人公那喷涌流泻的泪水或是伤感,自伤身世;或是恸哭,前路穷愁;或是怨恨,恨世不争。通过解读"哭泣"意象所勾画的悲情视域,可比较出二人身处离乱之世各异的生命体验以及面对思想困境所抉择的精神出路。  相似文献   
45.
法治社会的建设不仅仅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更需要相应的法律监督制度和机制的建立完善。目前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制并未同步法治社会的建设,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文章旨在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对法律监督制度和机制的建立完善提供一家之言,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6.
殉情作为一种特殊而古老的自杀现象,在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澜沧拉祜族同胞中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纳西族、拉祜族的殉情自杀有着深沉的历史文化原因,这既与社会制度的剧变、文化的变迁相关,也与宗教信仰紧紧相连。  相似文献   
47.
《东岳论丛》2017,(2):70-77
鲁迅对"第三种人"态度有前后变化。在论辩初期他对"第三种人"敞开了大门,希望他们能够做左翼文坛的同盟军,一道抵抗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但"第三种人"对国民党的高压统治没有异议,却不断指责左翼文坛扼杀文艺,并试图借宣扬"为艺术而艺术"以保持中立。鲁迅在学理上并不否认"第三种人"的文艺主张,但他进一步指出,置身于文艺和政治无法分离的时代,文艺工作者反抗专制统治的基本立场更为重要,而"第三种人"执意强调创作技巧,不过是躲进"象牙之塔"以求苟安。  相似文献   
48.
《人力资本》2009,(12):13-13
面对挑战,最高境界是绕开对方的“坑”,不战而屈人之兵。  相似文献   
49.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即是数学教育活动的过程,要充分展现思维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的思考,思考的目的是提高思维的含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也就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50.
国民政府时期,中央与新疆关系若即若离,如何解决新疆问题,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难题。此时,知识界纷纷建议按照区域主义原则,实行新疆"分省而治",加快新疆省制化步伐;当然,也有论者主张按照族群主义原则,实行新疆"特别自治"。当年知识界所思考的许多问题,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依然存在,因此,对国民政府时期知识界有关新疆"分省而治"方案的考察,具有一定的学术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