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4篇
  免费   16篇
管理学   78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9篇
人才学   10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52篇
理论方法论   69篇
综合类   345篇
社会学   77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51.
海上执法职责体系是政府职责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建设情况将直接关乎海上执法效能的高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海上执法职责体系由初期的大体同构逐步演变为当下的高度异构。这种高度异构不仅体现于纵向的央地维度,也同样存在于横向的地区维度,并在201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衍生出集中模式、半集中模式、分散模式三种类型。展望未来,我国海上执法职责体系应以“异同并举”作为发展方向,即在维持中央与地方职责异构的同时,考虑在沿海地区之间“适度回归”职责同构。  相似文献   
752.
通过回顾《海牙规则》《汉堡规则》及《鹿特丹规则》等立法以及航运实践可知,海上强行法中意思自治原则的出现,一方面是海上运输法吸收了民法理念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印证了国际货运公约的制定已放弃了全面统一的旗帜,将一些任意性的规定交由双方自行决定,从而实现了有限度的统一。基于此,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号召下,我国的海事立法需立足于"求同存异"的战略考量,遵循意思自治之原则,从而为"区域性海上货物运输法"立法作好准备。  相似文献   
753.
眼前这位南海渔民,身材高大,腰杆笔挺,国字脸,皮肤黝黑,眼睛炯炯有神。他是一名普通的渔民,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他又是一名光荣的南海民兵,自1985年主动申请加入民兵组织起,便将守护南海作为毕生使命,1996年在岛礁建设工地火线入党。他就是潭门海上民兵连副连长王书茂。37年来,他参与多项国家重大涉海工作,在南海维权斗争中冲锋在前、不怕牺牲、寸步不让,为维护我国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做出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754.
755.
海上封锁是影响世界历史和国际安全形势演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已成为部分海权国家实施战略塑造的重要工具.特定国家通过运用其海上武装力量(甚至民间力量)对另一个国家特定空间区域(通常是其海岸、港口和航线)展开单方面的隔离,阻止这个国家以及中立国军用或民用船舶自由出入,以求破坏被封锁国家的稳定,削弱其军事潜力,最终迫使其大幅地变更政策.随着国际安全形势的复杂演进,尤其是在中美战略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美国战略学界开始围绕对中国实施海上封锁的可能性问题展开辩论.海上封锁在存在诸多战略优长的同时,自身亦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及战略短板.美国战略学界有关海上封锁的讨论大量出现,有悖于和平发展潮流,同时也不利于国际安全形势的总体缓和.  相似文献   
756.
757.
近现代主权理论的产生使传统的抽象主权概念发展衍生出行使实在性权力的管辖权,陆上主权向海方向的延伸催生了国家管辖海域的出现。国家海上管辖权早期主要呈现出海上主权的特性,在其制度化后主要服务于国家海上主权和主权权利。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在海洋领域提出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国际法治发展趋势。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相关活动仍要建立在尊重国家主权、主权权利基础之上,通过推动符合全人类共同体利益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理念导向的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国际法治,促进基于国际法的全球海洋秩序朝着更加公平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58.
"海丝文化"是在中国与东盟及亚欧各国海河交流、文明交融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相应生活年代时空、社会环境、历史事件等影响的个体与集体记忆重构的文化实践;中国与东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丰富史料、书面文字、博物馆考古文物、传统习俗、礼仪、建筑文化、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集体记忆追溯与建构,再现双边在经贸、文化、外交等方面绵延、交流历史的集体记忆,是重现"海丝文化"和平、友谊、合作、发展、共赢等元素特征与时空意涵,凝聚中华文化认同的鲜活例证;转译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赋予新时代使命与内涵,有利于推动中国与东盟公共外交、经贸合作、文明互鉴、互利共赢,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民心相通、身份认同与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759.
秦朝在湘桂走廊修建的灵渠,将漓江与湘江相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中原与海外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桂林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秦汉以来,以灵渠两岸为中心的桂林地区发现的不同时期的具有外来文化特征的文物,是不同时期该地区与不同国家或地区交流的反映。桂林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是支撑该地区对外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特殊的地理位置、政治因素以及经济、文化等,也是重要的原因。对外文化交流,促进了古代桂林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密切了桂林与世界的联系。  相似文献   
760.
为保障海上浮动核电站安全运行,文章以海上浮动核电站失水事故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从个体、设备、环境、管理4个维度提取13个影响失水事故的因素,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的方法分析13个因素的层次关系,结果表明:员工心理状态、员工生理状态、管路状况和电磁排放控制线路状况为影响失水事故的直接因素,法律法规为底层因素,其余因素为中间层因素,针对模型结果,提出了浮动核电站失水事故相关预防措施,研究结果可为浮动核电站的设计和应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